楚辞名字,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清冉、振濂、箫雨、夜洛、司深、涵婧、子石、弦茉、蔚菡、楚暮、鸿煊、兴业、郜雄、莘荣、若宸、莫菲、芊瑶、清林、蓁菲、芙萱、溪莫、耀灵、慕谦、瑾靖。下面是相关的名字精选内容:
——江离
取自“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在诗句中指的是一种香草,所以,将“江离”作为男孩的名字非常的合适,不仅自带一种故事感,还给人非常小清新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
——墨以
取自“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墨以读音婉转悠扬,悦耳动听,颇有一种古风的韵味。其中,“墨”在诗中指的是一种打直线的工具,可引申为正直,有修养;“以”是文言虚词,用于人名显得很文雅。
——羌华
取自“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羌华”的读音为“qiāng huá”,用来给男孩起名,非常的好听。其中,“羌”会让人联想到勇猛的羌族人,符合男孩的男子气概;“华”有芳香、精英的意思,寓意深远而美好。
——闻章
取自“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将“闻章”作为男孩的名字,音似“文章”,不管是名字的字义还是读音,都富有一种书香气息,给人很有涵养的感受。而且“闻章”在《思美人》中是声名显赫的意思,含义深远。
——羲和
取自于“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羲和”两字于诗文中,指的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取作女孩名字,自有一股祥瑞之气,笼罩于名字之上,比喻有福泽深厚、超凡脱俗、受人喜欢、能力非凡的含义。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屈原文化常识:楚辞的由来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首创的富有楚地南方文化特色的诗赋文体。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与《诗经》並称风骚,对中国诗歌和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文集的《楚辞》也是中国第一部有作者的诗集。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被后世尊为诗祖。
楚辞的本义泛指楚地歌辞,西汉称为赋或辞赋,后来才专指屈原首创的新诗体。最早出现楚辞的记载,是《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西汉初年开始有了楚辞的搜集,《汉书·地理志》载:“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这里简述了“楚辞”的由来,更重要的是说明当时“楚辞”的有两个搜集群体:其一是吴王刘濞及其招纳的“娱游子弟”;其二是淮南王刘安及门下士人。
《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三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在公元前26年开始奉命搜寻天下遗书。这自然也包括搜集楚辞作品。
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记》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其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
刘向《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原书早佚,至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辞章句》,通常被认为较保持原貌,因此,现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结构,基本依以《楚辞章句》为祖的《楚辞补注》等为据。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