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是一项多人参加的活动,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叫拔河不叫拔绳?接下来就来为大家解答一下。
拔河源自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水道纵横,一支水军舟师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用于水上作战,敌人败退时军士用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多很多,绳子中间会放一面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用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为“拔河”。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了为什么叫拔河不叫拔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拔河为什么不叫“拔绳”而叫“拔河”呢?
八斗: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双方站在绳的两端,往自己所在的队伍用力。你有没有觉得奇怪,拔河拔的是绳,那为什么不叫“拔绳”而叫“拔河”呢?其实,在唐代之前,“拔河”并不叫“拔河”,而叫“牵钩”。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水战,人们发明了一种叫“钩强”的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在战争时把对方的船只拖住或推开。平时,为了训练士兵的这项技能,军队里会准备一条粗大的竹索,把士兵分为两队,让他们各拉竹索的一端,互相用力。后来,这种活动才逐渐演化为民间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民间游戏中,使用的工具由原来的竹索改为100多米长的******绳,******绳正中间插一面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两条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牵钩”在这个民间游戏中,改叫作“拔河”。这就是为什么,拔河叫“拔河”而不叫“拔绳”。
但其实,古代的拔河与我们现在的拔河还是稍微有些区别的。古代拔河用的绳索两头系着数百条小绳套,拔河的人把绳套挂在胸前,就像纤夫拉纤一样把绳子使劲往自己的方向拉,而现在的拔河则是直接用手拉。古代拔河有时场面很大,唐玄宗在皇宫里举行过一场拔河比赛,参加者有1000多人,参观者还有来自周边国家的外交使节。据说,这场声势浩大的拔河比赛,把当时观看比赛的匈奴使节吓得将筷子都掉到地上了。
拔河在古代不单单是一种娱乐游戏,它还带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唐代军队中,拔河游戏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训练项目。之后,拔河这个游戏就开始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了,但一般是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一队,再也没有像大唐盛世那样多达千人的大型拔河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