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点亮梦想
作者 冯作平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
“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设立的一个纪念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今天,在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历史,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铭记和弘扬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
【聚焦太空】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上太空“出差”六个月,历经进驻天宫、太空漫步、天宫授课、太空过年……在轨的183天里,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创下多个“首次”:
首次太空跨年、首次在太空过春节、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首次在轨驻留长达6个月……。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披挂着红白色大伞飘然于天际,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安全地着陆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升起的地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背景故事】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而我国的第一颗卫星,大家还有印象吗?
52年前的今天夜晚,星光灿烂,露天电影场上,人们欢欣鼓舞,小伙伴们一边看电影,一边交头接耳,并从收音机里听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传来《东方红》的乐曲。小伙伴们时不时还仰望星空,睁大眼睛,寻找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东方红一号。
虽然过去了52年,但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并没有返回地面,而是仍然在太空轨道上运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设计寿命为20天,在1970年5月14日,也就是运行28天后,“东方红一号”的电池耗尽,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联系,《东方红》乐曲也停止播放,算是结束了其工作寿命。但是“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成为了一颗真正的自由卫星。
有趣的是,有证据显示,“东方红一号”卫星正在逐渐的远离地球,但是每年远离的距离很小,在未来的很多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将继续从我们头顶绕过。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攻坚的结晶,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他们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作为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茫茫太空中:有一种载人飞船叫“神舟”;有一种气象卫星叫“风云”;有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有一种全球低轨卫星星座系统叫“鸿雁”;把它们送往浩瀚星空的火箭,叫“长征”;它们,是属于中国航天的名字。
【展望明天】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根据任务计划安排,今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
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作者简介:冯作平,新疆乌鲁木齐市人。1978年12月入伍到东风航天城。1999年9月转业到银行工作。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80多种报刊发表文章和照片1600多篇(幅)为宣传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拓展银行业务做出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