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体西用”思想看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中体西用自富自强,洋务运动

人气:441 ℃/2024-01-01 03:47:54

自1840年******战争起,中国内忧外患深重。尤其是两次******战争一再惨败,令清廷仕宦极为震惊,他们认为中国是败在缺乏坚船利炮等科技,所以需学习西方擅长的技术来对付他们的入侵,即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同时,湘、淮军与洋枪队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成效,使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名臣体验到西洋枪炮的优越。因此得出了为挽救朝廷垂危,非学习西洋以自强不可的结论。自1860年起,近代首场学习西洋的改革──洋务运动,便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坚持以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为本,辅以学习和应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代表人物有恭亲王奕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称为「洋务派」,领导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洋务运动共历三十余年,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重在发展军事工业及效法外国军事训练;后期则转为「自富」,重点在于发展各种民用实业。其重要措施包括培储人才、加强军备、建设实业三方面。

由于洋务运动为维护清廷统治而不愿学习欧美的宪政制度,加以朝廷吏治败坏,令自强、自富的目标难以达到。及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等经营多年之北洋海军竟遭惨败,遂宣告了洋务运动之失败。尽管如此,这一轮向西方学习还是创立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培养了军事、科技人才,令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派学生出国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其主要措施可分储才、强兵、实业方面。在培储人才方面,包括下列几类:

设馆教习西文:如京师设同文馆、上海创广方言馆等。

翻译西方书籍: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翻译处,数年内翻译图书百余种。

遣人留学:1872年,初派出国学生三十人,前后共百余人。

创立各类学堂:如马尾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天津医学堂等。

培养军事人才:派人至英、法、德等国学习西方海、陆军。

其中选派留学生尤值大书特书。清代中期留学生原来只是零零星星,如1847年跟随传教士出国的港澳生容闳、黄胜、黄宽。1872至1875年,经容闳倡议,清政府派遣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不乏后来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如詹天佑成为「中国铁路之父」、唐绍仪曾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国安当上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洋务运动期间,「培储人才」的意图亦贯彻始终,而「加强军备」、「建设实业」则成为前、后期的重点,并分别以「自强」、「自富」为目标。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洋务派努力学习西方军事科技:

创办军工:曾国藩、李鸿章等在上海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南京设金陵机器制造局,另有天津机器制造局、汉阳兵工厂,均属当时著名的军火工厂。

建造军用舰艇:福州船政局设立后,曾先后建造兵船三十余艘。

创立新式海军:拨款购买西方船炮以装备水师,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新式海军。

建设海军基地:1885年,正式成立海军衙门,次年修建旅顺、威海卫等大型军港。

广建军事院校: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

在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扩充的情况下,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进行了一段时间,洋务派认识到不能单凭公帑片面加强军备,还须广泛加强工业基础,并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发展民用实业。因此,洋务运动后期乃以「自富」为宗旨而展开,例如:

发展海陆交通:在上海设轮船招商局以经营内河与远洋航运业务,在京沪尝试由外国投资修筑铁路(未成),后自建唐山至胥各庄的短程铁路。

改善邮政电讯: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在天津创立电报总局(下设分局七处)。

兴办矿物采炼:在直隶创立开平矿务局,在黑龙江设漠河金矿局,在湖北建立汉阳铁厂。

创设民用企业:创建甘肃织呢总局,筹建机器织布局,设立织布、纺纱、制麻、缫丝、针钉、毡呢等厂。这些企业均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生产,属近代新型企业。

洋务运动所发展的实业,令中国近代工商业始具雏形。

洋务运动追求自强自富,洋务派也常以建立北洋海军为最高成就而自诩。然此新建海军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彻底歼灭,从而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自强失败原因,首先在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存在根本问题。洋务派只想巩固清朝统治,以维护君主专制为「体」,误以为只要效法洋人之船坚炮利即可图强,袭人皮毛、舍本逐末之余,亦对洋人过于依赖。另外,由于民智未开,洋务运动又未作彻底的教育改革,故民间对新事物多有抗拒、妨碍。加以当时掌握清廷重权的「后党」不想作根本之改变,独专朝政的慈禧太后也挪用海军军费以修缮供自己玩赏游宴的颐和园。

尽管如此,洋务运动毕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之第一次尝试,其所推行的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对中国近代的国防、工商业、社会文化发展,有其不容抹杀之历史作用。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