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调皮捣蛋老师怎么和家长沟通?三招让孩子化破坏性的

人气:298 ℃/2024-11-01 17:54:07

"父母"

如何养育孩子?

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孩子捣蛋案例

浩浩的爸爸可谓事业成功,但浩浩却让他不省心。浩浩上一年级才几个月,爸爸便被老师“请”到学校好几回,不是因为浩浩在座位上坐不住,就是不专心学习、打架、干扰旁边的同学。

爸爸非常无奈,他决定找老师好好谈谈,并请教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在谈话中,老师问他:“为了教育孩子,你翻看过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吗?”爸爸很茫然。老师又问:“你觉得教育孩子和开车相比哪个更容易?”爸爸无语。

专家点评

父母要知道,如果我们不学习教育孩子这门学问,我们在行使教育职能的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无意识地犯下一些教育的错误,而这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终身伤害。

例如面对小男孩这个“捣蛋机器”,父母一味地压制,他们马上就会对我们还以颜色——要么故意与我们作对,叛逆成性;要么变得抑郁,毫无自信。而父母们如果一味地纵容这些孩子的捣乱行为,他们就会更加令人担心——飞扬跋扈,变成纯粹的“小霸王”。

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完善。父母只有了解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够给孩子更为科学的爱。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做父母的仅仅是学习、生搬硬套那些理论和教育方法,是万万不可的。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并借鉴科学的教育理论,在教子经验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慢慢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专家支招

掌握教育理论的父母一定知道,虽然小男孩像个“捣蛋机器”,但他一定也有着十分可爱的一面——他渴望自己成为男子汉他会保护弱小,他还会争着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因此,只要父母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小男孩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捣蛋机器”必然不会乱生是非。

方法 1:用美德占据小男子汉的心灵

一个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郊外的一片旷野里,准备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哲学家问弟子们:“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们陷入沉思,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吧。”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他们惊讶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原来的旷野已不再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终于明白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要想让孩子纯洁的心灵远离邪恶,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面对精力旺盛的小男孩,聪明的父母与其试图帮助小男孩寻找恰当的释放渠道,不如为孩子建立一个牢固的道德防线——美德。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小男孩没有成熟的判断力,他会为了一个小皮球跟小伙伴们打架;他会因为好玩而说脏话;他会因为老师批评而与老师对着干……但是当那些更为可贵的品质占据了他的大脑时,他就会自动安静下来,他就会变得懂事很多,有时他的改变甚至会令父母刮目相看。

方法 2:化“捣乱”为“爱心”

五岁的小男孩卓卓从小就很调皮,妈妈拿他也没有办法。一天,妈妈给他买了七色彩笔,他十分喜欢,并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包包里随身携带。妈妈带他到社区的小花园里玩,他竟用七色彩笔在花园的小椅子、小桌子上乱画,妈妈告诉他这么做不对,他就是不听。

之后,妈妈换了一种方法,她对调皮的儿子说:“儿子,你在这些椅子上乱画,小朋友们坐在这里,是不是会把衣服弄脏?”卓卓点了点头。“小朋友的衣服脏了,他会怎么样呀?”“他会不高兴,还会被妈妈骂。”卓卓认真地说。“你希望他这样吗?”卓卓摇摇头。“为了别的小朋友不被妈妈骂,咱们把画笔收起来好不好?”“好吧。”没想到卓卓爽快地答应了。

小男孩就是这样的,你跟他讲道德、规则,他可能听不懂,也可能听不进去。如果你告诉他,他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如果他停止这么做,就是帮助别人、就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他就会欣然接受。

大多数小男孩都有满腔热血,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所以,当小男孩再调皮时,父母不妨把他的“调皮”化为“爱心”,让他自动放弃调皮行为。当爱心充满孩子的心灵时,他通常会用做好事来消耗自己的过剩精力,从而使调皮行为大大减少

方法 3:让小男孩的耐心指数不断上升

在 《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 一书中介绍了“三分钟”耐性训练法,这种方法被证明是训练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皮奈特是一个缺乏耐性的小男孩,他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父亲拿着沙漏告诉他:“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正好是三分钟。”皮奈特想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皮奈特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过去玩了。皮奈特的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

这样数次之后,皮奈特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皮奈特听得特别入神。因此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的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皮奈特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去阅读了。

三分钟的时间,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这样不仅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而且还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这里,皮奈特的父亲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孩子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实际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习惯,也就提高了耐性。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