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北极村极地馆 漠河极地体验馆展项简介

人气:442 ℃/2024-01-12 13:34:26

漠河极地体验馆是目前中国科技馆的唯一分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极地题材的主题科技馆,其以“感受极地特色、培养极地兴趣”为理念,将科技内容和极地特色相结合,带领大家走上极地探险之旅,馆内共分为极地自然,极地探索、冰雪之恋三个展区,共有33件展品。

1、北极熊—憨憨

北极熊的形象经常会出现在无数卡通片中,它们温顺、憨厚、无拘无束,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据一位挪威的动物学家所述,极少部分的北极熊是具有攻击性的,特征也比较明显,他们看起来总是断断续续的从鼻子里面喷出粗气,动作急躁、紧张。 展项运用了初级AI智能处理可以跟大家进行简单的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是男孩还是女孩、你几岁啦、你会不会游泳等)。

2、冰川的一生

冰川就是指陆地上累积的雪在重力的作用下经过密实化,由雪变成颗粒雪—冰川冰,冰川像低处像海洋移动,形成较大规模的冰川。科学家发现,与没有冰山出现的海域相比,冰山周圆生活着更多的藻类、磷虾和海鸟。参观者可以手动旋转圆盘观看冰川形成的过程。

3、模拟极光

极光是太阳和地球共同作的“礼花”,太阳风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大气,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高带电粒子和地高纬度地区大气中的各种分子发生激烈碰撞后,产生一种“受激发光”现象就是极光形成

的原理。

4、南极与北极

南极和北是指地球的南北两端,即南纬90度和北纬90度,南北两极地区冰冻的荒野是世界上最美丽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位于地球顶部的北冰洋是北极熊和雪鸮的家园。另一端则是被海洋包围的南极洲,世界上的大部分企鹅都生活在那里及其附近的地区。

5、极昼极夜的形成

极昼极夜是南北极极圈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期间,太阳在地平线以上平行不会落山,每年6月22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持续时间越长,极区90度附近可达半年。极点附近极夜出现时,长达半年又看不到太阳,只有星星在天空闪烁。每年12月22日前后,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圆内出现极夜。

6、绚丽极光

五分钟的极光延时摄影,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光出现时美丽壮观的景象,了解极光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

7、漠河的四季

展品是以沙盘互动的形式让大家体验漠河山水的魅力,一年四季,北斗星移,漠河四季也各有春秋。春天沉睡的漠河开始苏醒,积雪融化,春意盎然。夏天草木茂盛,山花灿漫,好似人间仙境。秋天飘落,色彩斑斓,美丽如花。冬天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独具一格。

8、小球大世界

球体采用的是碳纤维材料,直径174厘米,运用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精心打造的素材资料,投射了整个星球大世界的缩影。包含了天文、地理、大气、海洋、人文、全球卫星云图等12个真实影像片段。

9、①看看谁最能反射光线、②看看谁最能吸收热量

①展品提供不同颜色板,测量针向哪个方向偏移,就证明该种颜色越容易反射阳光。

②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常年被冰雪反射大部分的阳光,因此不容易吸收保存热量,这是极地地区寒冷的重要因素之一。

10、南北极洋流

海水沿一定方向稳定流动称为洋流,其动力主要为风力、海水密度差形成的压力差,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等。洋流可以在不同地区间输送水汽和热量,影响气候分布,是地球表面热平衡的主要调节者。

11、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附近时,与地球磁场发生相互作用,部分带电粒子被球磁场俘获做回旋运动,形成围绕地球的辐射带,同时也产生磁场干扰,使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发生不规则的扰动。进入地球辐射带的高能粒子受地磁场的约束往返于地球南北两极之间,在极区较为集中,形成极光现象。

12、标定北极磁极点

地球的磁场不是一成不变的,磁场的强度、地磁偏角、磁极的位置等,都会发生变化。参观者可以利用探测器在地面上移动、寻找、探测某一年磁极点的具体位置。

13、北极探险

运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让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人类早期征服极地的探险过程。

14、来自星星的你

陨石也被称为是陨星,是从行星系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而陨落到地球表面的天然固态物体,绝大多数的陨石来自于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少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陨石按照铁镍金属含量的高低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参观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到更多有关陨石的知识。

15、搭雪屋

雪屋是北极地区原著居民因纽特人的建筑,首先他们会选择比较硬实的雪堆,按照特定的形状打磨雪块,以螺旋的形状堆叠排列,这样的结构很坚固不会发生坍塌现象,而且雪是很好的绝热材料可以将热量锁在室内保持温度。(可以打乱雪屋重新搭建)

16、听位爷爷讲极地探险故事

位梦华爷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南极中心地区的人(南纬80度以南),他曾9次考察北极,在北极居住的时间累计起来有三年多,作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总领队,于1995年5月6日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他是发表和出版有关南极、北极的科普文章和科学专著最多的中国人,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旅鼠之迷》就是他写的,他也是国内以南极、北极为题材演说最多的中国人。

17、砸出陨石坑

除了人类直接从月球取回岩石样品,陨石是唯一可供直接研究的地球以外的岩石样品,极具科研和收藏价值。

18、六分仪

六分仪是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通常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观测者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19、穿越冰川

通过红外传感器系统,让参观者体验如履薄冰的感受。

20、无尽深渊

无尽深渊的现象是反光镜和透光镜的叠加产生的效果,一面为半透半反镜,一面为全反射镜,箱体中间的发光体在接通电源后所产生的影象,会在两平面镜之间来回反射。每次反射后都会产生一个距离加倍的新影像以至于无穷。当然,由于在每一次反射过程中都会损失若干光线。这就使得反射的距离加倍图案变得越来越暗,因而我们可以实际观测到的反射次数仅为几十次。不过,即使仅凭已观测到的影象,我们也可以推论出“反射实际上是一个无穷的过程”这样一个结论

21、攀冰体验

参观者可以在展品上拍照,用微信扫描生成的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留念。

22、观察水结冰

在自然界中水在-0℃以下,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结冰,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水结冰是一种结晶现象是由水分子附着在细小的晶核上,不断凝结长大形成的冰晶,在不同的温度下,形成的冰晶各不相同。速冻时,迅速生成许多晶核,容易形成许多细小的冰晶,而缓慢冰冻时,生成的晶核较少,容易形成大而完美的冰晶。

23、不同的隔热材料

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与它的导热性密切相关。导热性能代表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导热性能越好,传递热量的能力越强,保温隔热效果就越差,如金属、玻璃等。导热性能越差,传递热量的能力越差,保温隔热效果就越好,如毛皮等。人们通常把把导热性能差的材料作为保温材料,利用保温材料制作出各种衣物、手套等物品来抵御寒冷。

24、破译冰芯密码

冰芯就是取自冰川内部的芯,记录着过去气候变化的信息,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它就可以知道气候的演化规律,推断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目前我国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地区冰穹A(又叫DOME-A)已突破了800米钻深大关,并获取深冰芯,给国家和人类在气候预警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最近一次冰芯取样是在2020年的5月16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利用自主建设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深冰芯和湖芯样本,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灾害风险防范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5、南极生物链

南极大陆是最冷的大陆,迄今为止,地球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低温度-93.2℃就是在那里观测到的。虽然极冷,但是南极海域的生物繁茂,截止2009年,被记录到的南极动物就达150种之多,比如说帝企鹅、海豹、鲸鱼(虎鲸、座头鲸)、南极磷虾等等。(参观者通过四方的触摸面板,了解南极物种现状或者进行生物模拟投放)

26、奔向极地

参观者可通过肢体动作变化来进行模拟滑雪练习,让其“全身”投入到游戏当中,享受到体感互动的新体验。

27、北极动物过冬

了解动物如何度过寒冬,动物通过自身的特征和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在冬季中生存,有些动物有很强的适应性,例如它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脂肪或皮毛度过寒冷的冬天,而其他具有流线型身体的动物,会迁徙到温度温暖的地方过冬。参观者可以通过插卡问答的方式,了解北极地区动物的过冬方式。

28、中国极地科考站

自1985年我国设立第一个常年越冬站—长城站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建有5座南极科考站,其中最新的罗斯海站于2018年奠基,预计于2022年完工。

相对于南极,我国在北极设立的极地科考站仅有1座,就是黄河站,成立于2004年,它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同时也是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黄河站与南极中山站基本同处于纬度75°上。在同一条地球磁力线的南北两端,同时进行极光的观测和对比,是各国科学家探寻地球外层空间诸多奥秘的一个途径,也为我国科学家解开日地相互作用、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众多课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29、冰雪世界有绿洲

南极洲与世界其他大陆隔离,气候严寒干燥、风大、日照少、土地贫瘠、生长季短,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因此,南极洲植物稀少,没有树木,只有2种本土开花植物(1种石竹科的南极漆姑草和1种和禾本科的南极发草)。北极地区尽管严寒凛冽、气候多变,冬季气温也常在-60℃以下,大部分陆地还属于永久冻土带,但没有南极洲那么酷寒,植物生长更加茂盛,种类也相对丰富,北极圈附近有以白桦为代表的泰加林、900多种耐寒的高等开花植物,展项收录了十几种极地植物照片,参观者可以通过智能识别区仔细了解。

30、驾驶破冰船

破冰船是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的勤务船,1984年我国初次探访南极时用的是只能在海面上航行而且没有破冰能力的向阳10号,这导致我国第一座科考站只能建在南极大陆边缘地区(极圈外)。能有一艘性能优秀的破冰船,是每个极地科考人的梦想,在坚持不懈的研究下,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破冰船在新中国成立79周年之际顺利交付,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首尾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具有连续破1.5米厚冰层加20厘米厚积雪的能力,还能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雪龙2号填补了我国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随着雪龙2号的加入我国的极地科考也进入了“双龙”探极的新时代。

31、船舱体验生活

人体的平衡感来自耳朵里叫前庭的器官调节,进去船舱之后眼睛看到的墙面与地面是垂直的,视觉信息认为是站在水平地面上,而实际地面是倾斜的,前庭反应是要在倾斜地面上,互相矛盾的信息汇集到大脑,就会使人产生眩晕感觉。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