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校本研修的不足,教师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校本研修

人气:142 ℃/2024-06-02 11:04:49

“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依托学校情境,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己,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校本研修的着眼点正是要让教师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学校教育实践去建构一种合理的、整体优化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自我完善和素质提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这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校本研修,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呢?

Part 01

教师素质及其结构

对我国当代教师的素质结构,许多研究者都着眼于其整体性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结构分析。如申继亮等人认为,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

叶澜则指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她认为,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教师的理想风采。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图

根据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各种分析,我国研究者把教师素质的基本成分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等)、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等)。

Part 02

教师知识的获得

我们知道,根植于经验与理论的基础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而这些知识是在学院、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里产生、测试、丰富、被否定、转化并重建起来的。把某些事情称为专业即表示这些事情有一个在学府里被广泛运用的知识基础。”

教学若被视为一种专业,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因此,专业化的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

国内外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

Part 03

教师能力的修炼

我们知道,能力是潜在于个体身上,通过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能力和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区别的地方是,它是对活动的进程及方式起调节、控制作用的那种个性心理特征,它原则上属于经验的范畴,是系统化、概括化的经验,即类化了的经验。教师的能力正是一种教师个体经验概括化的表现,是对教师教育活动的进程、方式、效率起调控作用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能力表现于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因此说,投身实践活动是教师能力修炼的基本途径,可以选择以下方式:

(1)在教学现场中习得。教师只有投入到班级、学科、课堂的现场中,才能发展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增强灵活而机巧地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调节与监控。

(2)在尝试探索中前进。教师能力的改善常常是“老办法”遇到“新问题”而引起的,教师在新情境中进行探索与尝试越多,原有经验重新组织和概括化的机会就越多,能力发展也越迅速。

(3)在实践反思中提高。教师要把自身的教育活动作为思考和认识的对象,善于从中找出成与败的原因,试图寻求其内在规律。这种通过自省和反思而使经验体系化的办法,十分有利于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教师教学能力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如果离开了反思,可以说是一种侈谈。

(4)在教育研究中发展。教育研究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为实现预定目标,围绕课题而进行的自觉的探究活动。教师介入教学科学研究领域,成为“解放”的教育行动研究者,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5)在合作交流中倍增。教师的能力只能在学校“生态”的环境中、在群体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最佳发展,孤陋寡闻、闭目塞听、封闭保守,对能力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到学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中去。

Part 04

教师德行的提升

教师职业活动的本质在于“育人”,这是由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职责决定的。“教书”只是“育人”工作的一部分,教学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育人”这一目标。我国革命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是“人师与经师的合一”,教师就是以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人格去涵育学生的人格。教师工作的示范性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德行提升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的德行,是因为德行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教师人格的核心。也就是说,职业道德人格化了,成为“人格特质化的品德”。德行这种精神品质整合了教师的价值观、情感、意志、态度、自我等方面的心理要素,是一个人全部思想行为的“定向”性的品格。教师的德行可以说是教师道德的内在机制,但具体到教师的专业活动中,它又集中地表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上,所以教师德行的提升,应当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去实现,并且通过长期的职业道德践履,使这种品行积淀为完善的人格。关于我国教师的职业道德,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在许多文件中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及党和政府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结合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爱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对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这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3)严谨治学。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4)为人师表。①以身作则。它有着种种表现,特别是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等。②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不可缺少与同事、家长团结协作的行为。③廉洁从教。教师廉洁与否,学生看得特别清楚,所以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④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本文参考《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新时代教师发展丛书)

图书介绍

随着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其职责与使命正在激发教师的激情与智慧。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研修制度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和新模式,诸如学习化社区、跨界共同体学习、混合式研修、云端课程等,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向,不断促进原有的校本研修“提档升级”。当然,作为制度化实体的学校,在教育研究和教师进修上的作用应当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对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的意义、功能、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着重于教师“全专业素养”的深度解读,以“实践性知识”为重点,以“学习”为中心,把教师校本研修专业发展前沿的理论渗透于可行的践履之中;注重教师的教育思想变革、教学效能提升和教学专长发展的论述,并引入了“跨界学习”“混合式研修”等概念。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