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帅华
【题解】
《书序》:“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汤诰》属梅赜《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无此篇。汤率领诸侯军在安邑的鸣条把桀打得大败,又乘胜消灭了三㚇(zōng),各诸侯国都归服汤,于是汤登上天子位。回到都城亳之后,各诸侯国都来朝见,汤趁机向天下昭告了讨伐夏桀的大道理,史官记录了这件事,写成《汤诰》。在这篇诰词中,极力强调天道福善祸淫,汤伐桀是奉行天命,最后告诫万方诸侯要奉公守法,希望刚刚建立的殷商有一个好的结局。
《史记·殷本纪》也记载了汤伐桀还亳后,至东郊作《汤诰》告诸侯群后,并引了三段诰词,但与本文完全不同,“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以令诸侯。”《史记·殷本纪》并引诰文,但文与《古文尚书·汤诰》不同,学者多谓是真古文,其文曰:“惟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
本文主要是向万方诸侯申述为什么要伐桀的大道理,《史记》引文主要是告诫天下诸侯要像大禹、皋陶、后稷那样勤力办事,有功于民,否则就会失国。可参看。
【原文】
汤既黜(chù)夏命①,复归于亳②,作《汤诰》。(序)
【译文】
汤废除夏桀王命之后,又回到了亳,作《汤诰》。
(以上是序)
【注释】
①黜chù:废除。夏命:夏朝的王命。②归:回。
【讲解】
“汤既黜夏命”,《孔传》:“黜,退也,退其王命。”“复归于亳,作《汤诰》”,《孔传》:“以伐桀大义告天下。”《孔疏》:“汤既黜夏王之命,复归于亳,以伐桀大义诰示天下。史录其事,作《汤诰》。仲虺在路作诰,此至亳乃作,故次《仲虺》之下。”
【原文】
王归自克夏①,至于亳(bó)②,诞告万方③。
王曰:“嗟!尔万方有众④,明听予一人诰⑤。惟皇上帝⑥,降衷于下民⑦。若有恒性⑧,克绥厥猷惟后⑨。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⑩。尔万方百姓,罹(lí)其凶害⑪,弗忍荼(tú)毒⑫,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祸淫⑬,降灾于夏,以彰厥罪⑭。
【译文】
汤王在战胜夏桀后回来,到了亳邑,大告万方诸侯。
汤王说:“啊!你们万方众长,明白听从我的教导。伟大的天神,降善于下界人民。顺从人民的常性,能使他们安于教导的就是君主。夏王灭弃道德滥用威刑,向你们万方百姓施行虐政。你们万方百姓遭受他的残害,痛苦不堪,普遍向上下神只申诉无罪。天道福佑善人惩罚坏人,降灾于夏国,以显露他的罪过。
【段旨】
以上是第一段,指出天无偏私,福善祸淫是天道的基本法则,夏灭亡夏桀有罪而上天降灾的结果。
【注释】
①自:从。克:战胜、攻破。②亳bó:汤的国都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③诞:《孔传》:“诞,大也。”④有:名词词头,没有意义。⑤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称。⑥皇:《尔雅·释诂》:“大也。”⑦衷:《孔传》:“衷,善也。”⑧若:顺从。恒性:常性,通性。⑨绥:安稳。猷:道,法则。《诗·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郑玄说:“猷,道也。大道,治国之礼法。”后:君王。⑩敷:布行。虐:暴政。⑪罹lí:遭遇。⑫荼tú毒: 残害。⑬福善:降福给好人。祸淫:降祸给邪恶的人。《商君书·外内》:“淫道必塞。”⑭彰:显示。
【讲解】
“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孔传》: “诞,大也。以天命大义告万方之众人。”《孔疏》:“汤之伐桀,当有诸侯从之,不从行者必应多矣。既已克夏,改正名号,还至于亳,海内尽来,犹如《武成》篇所云‘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也。汤于此时大诰诸侯以伐桀之义,故云‘诞告万方’。‘诞,大’,《释诂》文。‘万’者举盈数。下云‘凡我造邦’,是诰诸侯也。”“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孔传》:“天子自称曰予一人,古今同义。”“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孔传》:“皇,大。上帝,天也。衷,善也。”《孔疏》:“天生焌民,与之五常之性,使有仁义礼智信,是天降善于下民也。天既与善于民,君当顺之,故下传云,顺人有常之性,则是为君之道。”“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孔传》:“ 顺人有常之性,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 “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孔传》:“夏桀灭道德,作威刑以布行虐政于天下百官。言残酷。”“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孔传》:“罹,被。荼毒,苦也。不能堪忍,虐之甚。”《孔疏》:“《释草》云:‘荼’,苦菜。”此菜味苦,故假之以言人苦。‘毒’谓螫人之虫,蛇虺之类。实是人之所苦,故并言‘荼毒’以喻苦也。”“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孔传》:“言百姓兆民并告无罪,称冤诉天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孔传》:“政善天福之,淫过天祸之,故下灾异以明桀罪恶,谴寤之而桀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