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简介及代表作:大宋第一流人物

人气:384 ℃/2024-04-12 04:32:15

要说现在最火的历史剧莫不过于王凯和江疏影主演的《清平乐》了吧,《清平乐》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本剧主角宋仁宗,而是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

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清平乐》剧照

先忧后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髙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范希文的一生中,那个“乐”字好像从来就不曾跟他结缘,倒是那个“忧”字就像一帖狗皮膏药一样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因病而去世,家里更加穷了,最后没办法,母亲只得抱着他改嫁给朱文翰,他也因此而改名“朱说”。

《清平乐》剧照

知道自己的悲凉身世是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感伤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投师戚同文门下,因为没钱,所以只得每天断齑画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冷水沃面,四年寒窗苦读,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用“朱说”之名高中进士。后来仁宗知道了他年少时的遭遇,特批他改回范仲淹之名继续当官。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古代中了进士就意味着有官做,有田地。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喜事,以后可以开开心心的过日子了。但是,他要“后乐”,而且还要等普天下的人都“乐”了他才肯“乐”。所以,即使做了官、他也要抱着“先忧后乐的”这种梦想。可想而知,他的一生是多么的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平乐》剧照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元李昊打算脱离宋朝的管制,另立西夏自己当国主。就这样,安定了几十年的西北边境烽火不断。面对李元昊所率的十万大军,宋军被打的狼狈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延州北部数百里的城池和居民都被西夏军队洗劫、掠夺。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震动了朝廷,同时也改变了范仲淹的命运。

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宋仁宗任命夏竦为前线主帅,又依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尹洙同行。即使此刻的范仲淹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并且仕途又是很艰辛的他,在听到这一任命后,立马进京面圣然后即刻西行,前往边境。

《清平乐》剧照

在韩琦、夏竦等不懂军事的文官眼中,堂堂二十万大军,应该要和西夏寻求决战,一举击溃之。而同为文人的范仲淹却不盲目乐观,在他四处亲身视察后他发现,宋军的士兵疲备废弛,不能够持久作战,早已疏弊不堪;且在宋朝“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的思想指导下,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凝聚力不足,战斗力低下;又以文人统军之术,决定战争之方略,不懂军事的人来统领军队,并不能真正了解敌情,更不能依情而变,所以难以制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宋与西夏的国情具体分析之后,范仲淹确定了针对西夏的全面战略方针,即:定守局。以经济为后盾,政治上孤立,军事上改制,凭借宋朝巨大的经济实力消耗西夏国力,逐步反攻。然后又凭借“重文轻武”政策给予文臣的极大权力,范仲淹开始了他对西北边防军的整顿。优待边境的少数民族,给予他们军事和生活上很大的支持,并且对他们一视同仁,赏罚分明,使得归顺宋朝以此来孤立西夏,从而巩固了边境。

《清平乐》剧照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李元昊耗不起这场战争了,于是打算向宋朝请求议和,从此西方边事稍宁,所以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从一品)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锐意进取。到了七月,宋仁宗又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与宰相章得象同时执政,接着又任命富弼、韩琦等为枢密副使。

此时与西夏的战争刚刚结束,而国内又有许多地方出现农民起义和叛乱,且朝廷又腐败不堪。于是宋仁宗询问范仲淹、韩琦、富弼等,该怎么改变这一情况,要求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于是在一片改革呼声中,范仲淹、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改革意见,并加以补充发挥,于庆历三年的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

《清平乐》剧照

仁宗看完了之后,于是连续颁布了几道诏令:


《清平乐》剧照

谁动了我的奶酪

或许范仲淹天生就不是当大官的命,而是一个只知道做实事的名臣。

由于新政的实施触犯了那些因循守旧和腐败不堪等人的利益于是那些旧人就对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各种无端的诽谤,并且严厉攻击范仲淹、富弼他们是“朋党”,在过去君主封建时代,结党是一个致命的话题。

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等不得不又被宋仁宗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就这样,“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昙花一现地夭折了。

《清平乐》剧照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他的子弟以为范仲淹有归隐的意思,于是他们商量,打算购置一些田地和房产让范仲淹能够舒舒服服的安享晚年,范仲淹知道后严词拒绝。 几个月后,范仲淹打算买些田,并且让他的弟弟找一些职业经理人来经营,所赚的钱范仲淹一分都不要,打算用赚来的钱成立范氏义庄,对他们范氏远祖生活不好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他们读书结婚和死活安葬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被宋仁宗升为户部侍郎,并且调往知青州,但因为天气寒冷使得病重,所以询问能否去颍州。第二年正月,范仲淹拖着病重的身体上任,但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了,享年六十四岁。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仁宗知道后心情很沉痛并且亲书“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范仲淹网络图像

纵观范仲淹一生的言行,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