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地

人气:272 ℃/2024-12-04 11:57:34

老舍《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的身世、性格及一生的经历、遭遇,塑造了一位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更是真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

已近不惑之年的我,读到老舍请假2小时回家探望母亲的情节,不由得潜然泪下。是舒先生《我的母亲》将8年前一个极其相似的场景再次映入我的眼帘,2012年的冬天,我到外单位出差,某周末我请假回老家探望父母,时间紧张只能待2个小时,母亲饱含泪水家门前迎候的情景,忙前忙后准备餐饭的身影,佝偻身躯两鬓白发寒风中的送别,我至今历历在目。

平凡的父母,生命的教育。每个人一生,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父母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正,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一生。中国古代就有“四大贤母”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欧母以荻画地、教子认字,陶母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父母给我们的是“生命的教育”。我的父母是普通农民,靠耕种几亩田地和打零工养育我。农忙季节父母经常劳作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往往已没有力气做饭。春闲时节,父亲骑自行车到市里打工,赶到工地时天还没亮就凑活躺在石板上休息,落下风湿病。很小的时候我就跟母亲下地干活,翻地、间苗、割麦子、掰玉米都能上手,太阳的炙热、蚊虫的叮咬使人烦躁,更让我感受的父母为生计奔波的不易,暗下决心要孝敬父母。那时吃穿已没什么问题,可孩子都上学还是很困难的,当时村上有很多孩子辍学务农,父母硬是供我上学,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用这种方式教育我们勤俭、朴实、坚毅、珍惜、好学,虽然不刻意,但效果还是很好。工作后,我虽工作清苦,我都能乐观对待,想想父母的期望一切都值得,是幸福的。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父母常说,不指望我常在身边陪伴,立志走出去闯荡四方,有出息就行;不指望我挣什么大钱,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干正事做好人就行。我的父母没多少文化,但特重视孩子的教育。母亲识字不多,我上学第一天作业不会写,她手把手教我写会“1、2、3……”。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我的学费生活费都是早早准备好。他们最高兴的时候是看到我们拿回满分的成绩单,最幸福的时刻是我把“三好学生”奖状和奖品拿回家的时候,子女像风等总要放飞,父母虽有不舍,可关键时候也总是不含糊。我高中毕业,让我继续读书,家庭的重担他们默默承担,思念的苦楚自己悄悄咽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给我缝制厚厚的棉衣裤,虽然笨重但从来没冻着过,每年过年她总是加班加点为我赶制新衣服,而总是不舍得为自已做件新衣服。母亲是个坚强的人,但是最不能面对离别,送别包饺子是她的招牌动作,流泪也不可避免。记得上大学临别时,母亲将1000元钱缝在我的棉袄里,吃过饺子,送上车,看着远去的汽车,扭头哭泣,谁都劝不住。2011年母亲不舒服住院,专门叮嘱不要告诉我,担心牵扯精力,影响工作。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看子女重过自己,孩子走的越远牵挂越重,总是担心子女的冷暖安否,自己的情况总是报喜不报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冈察尔说,“父母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要知父母恩,怀里报儿孙。现在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从初为人父的懵懂不知所措,到对孩子产生无限的爱怜,再到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教育、成长,深切感到为人父母实属不易。历史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我的父母应该也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吧。我毕业工作已经10年,父母已到古稀之年,多年来我们聚少离多,相互的牵挂也是与日俱增,总是很担心父母身体状况,我平时不敢关手机,每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聊上几句。他们渐渐习惯这种方式,从不给我打电话的父母,两三天接不到电话,会打过来询问。想接到身边来住,老人总是推脱不习惯,还是不想给我们添负担。父母脚步蹒珊许多,白发由两鬓蔓延到头顶,皱纹爬满面庞,苍老中透着慈爱,这是为子女操劳的印记。我们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不能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我们意气风发时,父母已垂垂老矣,老有所依是子女应有的反哺之情。寒冬时,一句问候;闲暇时一通视频;假期时,一次回乡。父母都感到很幸福,在父母眼里无论贫穷富有,我们永远都是需要照顾的孩子,希望我们始终快乐!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