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唐的号角吹起时,天下文人墨客都渴望远赴边塞,建功立业。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王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无数风流人物如过江之鲫般投身边塞,可真正受得了边塞之苦的寥寥无几。高适、岑参、王之涣以及王昌龄四人绝对是寥寥无几中的凤毛麟角。尤其是王昌龄,更被誉为七绝圣手。
首次接触王昌龄还是初中时读他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时只觉得这首诗很霸气,完全不了解王昌龄这个人。加之要背诵的诗词很多,慢慢对他就没了印象。再次见到他是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很高傲,整个盛唐,能让他放在眼里的人没有几个,让他遥有此寄的人更不多。由此,慢慢在意起了王昌龄。等到接触到他的肺腑之作、千古名篇——《芙蓉楼送辛渐》时,才觉得他的才情、胸怀,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难怪李白那么在意他。
武则天圣历元年,王昌龄出生于太原旺族——王氏之家。幼年的王昌龄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开元十二年,时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奔赴河陇,西出玉门关。此次远赴塞外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见识,让他诗风大改,边塞名诗频出。
开元十五年,三十岁的王昌龄进士及第,对比起其他早年就进士及第的人来说,这个年纪已经很大了,可是高中总比落榜好。他也因此得官秘书省校书郎。默默无闻的几年小官生涯做的波澜不惊。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不久迁江宁丞。江宁这个地方真的与王昌龄有缘,几次来回贬谪升迁都围着它转。
开元二十六年,已经四十一岁的王昌龄依旧当个芝麻大的小官,可不知犯了什么事,再次被贬,这次发配到岭南,他原以为此生已无反转机会,可是次年就遇赦北还了。开元二十八年春,王昌龄由岭南出发,经襄阳,结识了大诗人孟浩然,可惜孟浩然命薄,和王昌龄喝顿酒之后就死了。而后王昌龄返回长安,等待朝廷对他的处置。
二十八年冬天,王昌龄奉旨出京赶赴江宁任江宁丞,途中认识了另一位闻名于世的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同情他的遭遇,有感而发,送他一首《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任职江宁期间,他的苦楚,无奈咸有人知。书信往来往往需要数月之久,他又处于贬官状态,动弹不得,只能醉情山水。秋风再次扫过寒江,烟雨开始缠绵江南。好友辛渐北上洛阳,路过此地,两人见面互诉衷肠。芙蓉楼上一天一夜的好友相聚,不为别的,只为多年的委屈,多年的坚守。临别之时,望着即将远去的好友,王昌龄心酸地写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瑟瑟秋风明年依旧会刮,可他依然还是那个玉壶冰心的王少波,即使不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