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原始第一村:中,华原

人气:160 ℃/2024-12-22 12:26:02

原创 | 王小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诗人李白笔下的黄河自西向东奔腾而来,激荡咆哮震动乾坤。这,是一种根植于血脉中的的龙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千万年自强不息的铁骨精魂。

母亲河发自高原,蜿蜒曲回万里入海,龙门以下、潼关以上的晋陕峡谷大荔段,最为神奇秀丽。观地理,滩宽流急平地三尺浪;品历史,大禹凿山导水三河口;赏文化,黄渭洛融汇三击掌。黄河的西岸,一道突兀的屏障屹然挺立,这便是中华之根——华原山。华原,既山又原。“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笔下“白日依山尽”那座高大巍然的“山”,“原”即百姓口中心中莫名乡愁的黄河老岸。《汉书·沟洫志》描述:华原,山以朝日光射,层崖岸烟万状。北起金水南到紫阳,华原长长地象横着的一条腰带,纵贯六十余里、高约百米,山下黄河滩地一马平川,少说也在十七八万亩,原上苑洼田畴气象万千,极尽展示量之“花”哨与质之繁“华”。居岗朝阳、山水相依,一静一动、宜张宜弛,山岳河渎在华原巅顶铺展开文化画卷,造就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博大内涵。伏羲居河洛筑高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演八卦,古帝“阴康氏”治于华原“教民制舞”,黄帝铸鼎于荆山(即华原山,也称强梁原、朝坂),夏槐建华原河水祠以国家之名公祭黄河水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礼致华原,北周长春宫、唐金龙寺塔、宋岱祠岑楼、清丰图义仓至今留痕原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原的伟大体现一种朴素的美,内敛不张扬、深沉有内涵的“中国性格”。

尽阅中华历史,上古时期黄帝、炎帝两大部族融合而成“华夏部落”。《说文解字》解释:“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叠加证明,华夏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而华原河滨衣饰华美的“华族”“华人”可谓其代表。国学大师章太炎解释“华”:“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范文澜先生等学界泰斗也持同样观点。历史学界普遍认知,以秦晋之间的黄河为界,“河西为华,河东为夏”,华夏地区就是以此为中心的河西河东广大地区,也就是最初的“中国”概念。远古时代,囚于认知盲区的人民以“华”“夷”、“夏”“蛮”两厢对称,岂不知华夏文化的源头本身融有戎狄各族的成分。聚焦华原上下,20万年前早期智人“大荔人”根植这方沃土,吸引得千里之外的大荔戎族奔波而来,一时间同阝、芮、大荔“三国鼎立”,群雄涿鹿烽火连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华原岿然不动静观风云变幻,太多的沧桑历练出豁达包容,老父亲般的坚毅深沉兼有有母亲般的温暖细腻。黄河华原阴阳相济、纵横捭阖,携手并肩撑起了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晴朗天空,他们远远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山川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成为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基本坐标——华夏祖地,中国源头。

华原是立体的,虽不及秦岭连绵,然刀切斧劈式的棱角分明像极了中华民族刚直不弯的脊梁。华原是具象的,虽不比首山(中条山)高耸,而长龙逶迤的古朴雄壮恰似乎华夏儿女接续奋斗的风骨。华原是思想的,虽无有黄河流长,但万物一体生生不息的亘古承载闪烁着生态文明的光芒。华原是精神的,虽少有渭洛滋润,可水没不过原头的豁达泰然体现出传统文化美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华原山头放眼望,黄河醉美在大荔:一方沃土,两部蛙鸣;三河汇流,四季丰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业俱兴,八福临门;九衢三市,十分美丽。

一切皆美,美哉华原,中华之根,魂牵梦绕!

来源:美丽大荔(美篇)

时间:2020年4月29日作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