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人喜欢宗教哲学,但是并没有宗教信仰。为了不使自己的浅见误导大家,特别提示,本文仅是个人体悟,与其它解释或有联系却无出处。
由于自己在阅读此类原文著作或者他人译文的时候,经历过对隐喻、暗示、若有似无的难以理解以及对其本义误读的烦闷,所以在我有所体悟的时候,尽可能把这些内容口语化,以便于大家理解并少走弯路。
若能有抛砖引玉之功效,对我来说善莫大焉。
如何去理解开悟对于开悟,要想走近它,就不能把它看得太过高大。就像你试图去接近一个人,比如你的上级,若是你无法突破权威的光环,就不可能走进他的内心;若是你能以“人”的角度出发,那么就容易产生共鸣。
理解开悟,首先要了解前人对于它的描述,然后在自己内心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我所了解的关于开悟的描述,来源于佛、道宗教哲学以及少量西方现代哲学。
一、释迦牟尼
佛家描述开悟的用词非常之多,比如: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远离颠倒恐怖究竟涅槃、无我相无人相无法相无众生相……
这些偈语大都指向开悟所接受的状态。
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引用,若是有心,自会在经文中随处发现。
二、老子
老子对于开悟的描述不同于佛家的长篇累牍,他对此惜字如金。摘录以下几句:若冬涉川、若畏四邻、其若客、若冰之将释、其若朴、其若谷、其若浊、不欲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大象无形……
从老子的角度,窃以为可以这样理解:得道的人就是开悟的人、依道的人就是圣人、知道的人胜于常人。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开悟似乎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常人所能参透的。
但是依照这样的思路,显然体现不出众生平等的指导思想,也显示不出道本无为的哲学理念。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放下对先哲的盲目崇拜,相信他们只是发自普度众生的慈悲,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或许更有助于我们贴近他们的思想理念。
基于这个逻辑,开悟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属性。
一、被动词
通过他人的启示来悟出人生的哲理。相关的偈语有:阅人无数,不如明师开悟。
二、主动词
通过自我开示来悟出人生哲理。相关的举动有:阅读宗教哲学、心灵鸡汤、灵性书籍、打开心扉。
三、过程
开悟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以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生活。
四、结果
开悟意味着与旧思想的彻底决裂。
能否获得以上这四种开悟的属性,不会取决于你的主动要求,即使你主动去做这些事,也不意味着你更容易接近它,它只能通过恩典或不经意才能感知。
从历史记载来看,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就得到这种恩赐,更多的开悟者大都来自极度的痛苦。
想生却临死,意味着以往的思维模式已经想象不出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所以只能从听说过但从未实践过的方向尝试,若不如此,只能坐以待毙。
那个方向就是从向外追求完美,到向内寻求圆满的改变。
开悟的状态无论是依赖上天的恩赐还是痛苦促成的转变,这一刻的灵光乍现就是顿悟。
顿悟与开悟的关系是:顿悟是开悟的起点,开悟是顿悟的实践。
对于那些极少数的人来说,可能在顿悟的一瞬间就看透了世间种种,随之便用一种无我无相的方式对待生活,对这种人而言,顿悟即开悟。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开悟是一个不断印证的过程。
具体的表现为:开始意识到往日的思维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尝试以全新的意识掌控生活;往日的思维模式所拥有的惯性能量依然会不时地左右自己,随即陷入更明显的烦躁;让已经扬升的意识进入其中,烦躁感立刻就被瓦解;旧意识感觉无法压制新意识,于是按它的目的来要求新意识证明其正确性;迷茫与不解之后,终于明白,新意识的目的是与旧意识的目的完全不同的;反复纠缠、反复验证,最终相信,人生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外在目的,一个是内在目的。
什么是外在目的?什么是内在目的?外在的目的比较容易解释:各方面的成功、欲望的满足、目标的达成,所有人心所向的如愿以偿。
内在的目的就难免流于虚幻:与宇宙的智性同步、顺从大道、顺从道法自然、让生命的意识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让你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
从这两种目的不同的追求来看,前者需要各种不同的行为来实现;后者则只要一个转变的念头。
外在目的在我的解读中似乎并不多,但是就事实而言,它会衍生出无数的副产品,比如:对房子的要求、对车子的要求、对票子的要求、对孩子的要求、对他人的要求、对各种欲望的要求……
无论你把外在的目的整合成多么精炼,都阻止不了它以增生的状态造成与本体的分裂。
直至你再也无法应对。
内在的目的虽然显得虚无缥缈,但是它的指向却与外在目的截然不同。
用事实来证明这种虚幻的意义,我能想到的证据有以下几点:
1、能够让你活下去的物质并不需要很多
2、你不会在死亡之时带走任何外在的东西
3、当你睁眼看世界,世界就开始按照你的喜好展现它的模样
4、当你永远闭上双眼,这个世界与你再无瓜葛……
所以,内在的目的就是让你明白:
你就是你的世界之王;这个世界因你才有意义;没有你,这个世界狗屁不是;你与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是密不可分的;这个世界的好与坏,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若是外在目的不能让你有以上感受,那么它就是有害的。
开悟与内外目的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悟就是在生活中保持中庸之道!
中庸不是和稀泥、老好人,而是指平衡。
平衡各种生活因素之间的关系。
被欲望操控的人总想打破这种平衡,相信自己的强大会让自己在众生之中脱颖而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恕不知,宇宙的各种天体之所以周而复始的循环,皆因彼此之间保持着某种默契的平衡。那些一时游走在星际边缘的独立行星,最终的结局不过是给其他星球制造一个疤痕然后灰飞烟灭……
秦相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打破权力的平衡,最终的愿望竟然只是想和儿子一起到上蔡东门放狗逮兔子……
网红“泡泡龙”打破了供需平衡,拥有了短暂的热度却白白丢了性命……
癌细胞打破了机体的平衡,疯狂地扩张,最终葬送了自己与母体的活力……
开悟,就是为了找到平衡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的天秤。若是为了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红尘喧嚣、隐居深山幽谷,显然会失去太多的人生美好。
外在目的有其现实意义,内在目的也需以生存为前提。刻意偏向任一方向都是打破平衡的举动。
由于外在目的有其局限性,内在目的有其虚幻性。所以,开悟就是从内心深处开始接受,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被其左右到让其为自己的人生服务。
生活中的开悟举动抛开前人所描述的开悟状态以及他人对开悟的理解,作为普通人而言,可以这样去看待开悟:
1、开悟=开始领悟开始领悟人生真谛,能够从鸡汤的浮华中汲取营养,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安慰,尝试说服自己对欲望的渴求,对内的关注开始增加……
以上此类举动或许也会经常出现在生活当中,但却不能把它的效果长久地保持,以致于让我们总是在想与不想、做与不做之间徘徊。
这是因为缺少顿悟的契机导致的。
顿悟的缺席,让我们这种已经接近开悟的行动变成了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而不是把自己融入道理之中,继而融入到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
因此也让这些行动缺乏一种品质在其中,虽然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但是很难让自己持久地拥有实践它的动力。
道理,每个人知道的都差不多,知道和做不到的概率也差不太多。所以,给自己讲道理与给他人讲道理的结果相差无几,那就是: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我做不到!
2、开悟=不求回报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善良是指你的善行是无目的的、是没有交换条件的、是完全发自内心的。
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多数人的善行其实都在遵循着人际关系的“反黄金原则”,即——我对你怎么样,你就应该对我怎么样。又称“绝对化要求”。
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善行是需要回报的,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层面。否则就会心生不快。
善行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待他人的言行上,很多时候,不去干扰他人的生活反而是更高的善举。所谓的“为了你好”,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程度上目的,比如: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就如同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样,你不去破坏这个世界就是在贡献自己真正的力量。
这叫尊重!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3、开悟=尊重事实很多时候,我们既不接受事实又不尊重事实。
事实,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已经发生的事情!
我们常说的“当下”,其本质就是事实,一种接近绝对的事实。与之相反,当下之外的任何事物都不过是一种相对的事实。
绝对,是因为它已经发生;相对,是因为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又称之为“不确定性”。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尊重事实,这个选择会让你把它转变成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反之,它就会转化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