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芬
四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名字叫《走月亮》。
很美的一篇文章。刚看到题目的时候,我就想,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呢?查找资料后知道了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之为“走月亮”。
课文里的母女在洱海边的月下漫步,幸福温馨,月下的小溪花香四溢惹人喜爱,月下的农田饱含着丰收的喜悦。课堂上孩子们也积极踊跃地回忆了自己在月下的某个难忘的情景,顺带着我的一些关于月亮的记忆也涌上心头。
小时候家在农村,没有什么娱乐设施,也经常停电。所以夏天吃过饭人们都在巷道里聊天乘凉。乡下没有路灯,天黑以后,月亮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大地被照的一片明亮。月光像水一样洒满了大地,家门前面的槐树,影子斑驳。男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粮食化肥牛羊,女人们则讨论家长里短,我们这些孩子们呢,就在月光下追逐玩闹,做游戏。有时候我们玩跳房子,有时候一起跳皮筋,踢毽子,一起玩踩影子的游戏。大家嘻嘻哈哈,一直到大人催促了好几遍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回去前还约定明晚还要一起玩。
也有过夏天在打麦场上看麦子的情景。小时候没有收割机,麦子都是人工收割脱粒的,还要在场上晒几天。晚上父亲就要去场上看麦子,防止被人偷走。那时候我们姐弟三人都特别喜欢和父亲一起去打麦场上睡觉。因为打麦场上特别凉快。我们就在拖拉机的车皮里铺上褥子,躺着看满天星斗闪闪烁烁,月亮静静挂在天空。玉米地里传来虫鸣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美好。
也有过在月夜和母亲一起去给地浇水的记忆。晚上一般都是由父亲去浇水。有一次,也许是父亲有事,我和母亲就承担了这个责任。地离家很远,我拿着手灯,母亲扛着铁锹,我们一起走在通往田地的小路上。时不时的一只青蛙跳出来,我就会吓的大叫一声然后紧紧的跟在母亲身边。偶尔也会有一只不知道什么名字的虫子蹦到脸上身上。一路上,我和母亲边走边说话。母亲讲她小时候的事情,讲她们肚子饿了烧麦子吃,冬天在地里垒垒子烧土豆,捉麻雀……我静静的听着,觉得特别有趣。那段路也就不觉得黑,不觉得远了。
那时候晚上跟奶奶一起睡。关灯以后,睡不着,就开始和奶奶聊天。奶奶讲她们过去的故事。讲农业合作社,讲计划生育,讲她们饿肚子的经历……月光透过窗户,静静地洒满房间,仿佛也在听奶奶讲故事。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后来,我上大学了,奶奶去世了。再也没有人给我讲那些古老的往事了。奶奶离开已经15年了。我忽然很想念她。
印象深的还有高三毕业时,我们关系要好的几个女孩子,上完最后一节晚自习,一起在月光下走回宿舍。一路上大家都很难过,然后我们就一起唱歌。还记得那时候特别喜欢唱孟庭苇的歌。我们一起唱《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我们已走的太远,已没有话题,只好对你说,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
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后来,我们参加了高考。然后,上了不同的大学,去了不同的城市,走了不同的道路,过上了不同的人生。曾经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疯一起闹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学习,后来就各自散落在天涯。就像歌里唱的,曾经以为我会永远陪在她身边,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后来我也看到过无数个这样的月夜,却再也没有那样在月夜里大声唱歌的经历了。幸运的是,最好的闺蜜,萍,从初中到高中,一直一个班的我们,上大学时学校也是面对面,工作后仍然是一个城市,住的小区也是面对面。为人妻为人母后,虽然日常的我们忙于工作,孩子,困于厨房和一日三餐,忙碌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平时也未频繁联系见面,但是不管相隔多久,永远都不会陌生。同在月光下的我们,有时候也会谈起上学时一起在月光下唱歌,在细雨中散步的时光。然后约定,等有空了一定再一起看看月亮的脸是如何一点一点改变的,感受雨点落在发丝上,微风拂过脸颊。
工作结婚后,因为忙碌,虽然也时常带着孩子在月光下散步玩耍,但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灯火辉煌,车水马龙,月亮的光芒好像也被掩盖了。于是也就忽略了抬头去欣赏那一轮明月,也忘了低头去静心思考人生,悲喜隐藏于心,不再放肆的笑,放肆的哭。那些逝去的月夜,何尝不是逝去的青春呢。
真的好想回到从前,那些走月亮的时光啊。
作者简介
邵建芬,甘肃武威人,教语文的历史老师。喜欢在阅读中思考,在文字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