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叫做“御驾亲征”,这其中的意思就是很明显,就是皇帝亲自带领军队去打仗。
在中国历史上应对外敌入侵,皇帝为了能够提高民众的士气,所以选择了这条路,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虽然不多,可是也不少。
而历史上很多雄才大略的皇帝也都曾有过御驾亲征,比如汉高祖刘邦亲征冒顿,唐太宗李世民都曾经御驾亲征。
然而就算是英明如他们无法做到百战百胜,汉高祖亲征冒顿失败有了“白登之围”,李世民攻打高句丽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这就能看出“御驾亲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你手上没两把刷子不但没有预期的效果,最终还可能会丧权辱国。
而这鲜明的例子在明朝就可以做一个对比,明朝很多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祁镇以及朱厚照等等。
然而明朝这些皇帝告诉我们,亲征有风险,打仗需谨慎:明成祖朱棣御驾亲征打出了“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而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直接把“仁宣盛世”的王炸给玩废了,最终造成了“土木堡之变”。
明成祖御驾亲征五征漠北打出了永乐盛世在明粉圈之中,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喜欢永乐皇帝朱棣吧,因为明朝的硬气是从朱棣朝开始打出来的,而朱棣在历史上还有另一个称号“马上天子”。
他一生五次亲征漠北,打的漠北三部溃不成军,最终造就了“永乐盛世”。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最终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改朝换代,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不过在明成祖朱棣和朱允炆鏖战的四年之中,被明朝压制已久的草原三部瓦剌、鞑靼以及兀良哈又重新崛起。
所以这个时候朱棣又把目标对准了北方,可惜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导致明朝一时间无名将可用,而靖难功臣当时唯有丘福可用,可惜在永乐七年的北征当中丘福孤军深入最终导致其先锋部队全军覆灭,自己也兵败身死。
身边无将可用,漠北又咄咄逼人,所以朱棣干脆自己披甲上阵御驾亲征。
从永乐八年开始明成祖开始大规模对塞外用兵,到永乐二十三年,明成祖一生五征漠北,最远打到了斡难河畔,而朱棣也凭借此项战功完成了兵家最高成就“封狼居胥”。
可以说朱棣的御驾亲征是非常成功的,这几次御驾亲征很好地维护了明朝的统治,有效打击了漠北游牧民族的力量,为边疆稳定促进了繁荣。
而且明朝疆域最辽阔的时候就是朱棣时候打下的,先后设立安南和奴儿干都司,促进了当时东北的发展。
明英宗的御驾亲征玩出了“土木堡之变”也正是朱棣的五征漠北让大明有了将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所以才有了之后十年的“仁宣盛世”以及明英宗前期的繁荣,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由于仁宣二帝以及三杨都将重心放在了国内,故而忽视了大明北部。
在仁宣二帝以及三杨主政时期,漠北草原出了个也先,他趁着大明朝收缩防线之际开始逐步统一蒙古,最终在明英宗时期再一次统一了蒙古,成为了瓦剌的太师,由此瓦剌成为了心腹大患。
随着瓦剌的强大,也先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他不再满足于臣服于大明,他想做到一百多年前成吉思汗那样开疆拓土,于是乎在此之后屡次发兵侵扰大明边塞,而明军也是屡战屡败。
随着前线败报的传来,明英宗也坐不住了,想要进一步打击也先,而王振也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于是乎君臣两人一商议就搞了个“御驾亲征”,随行有二十万大军,然而明朝声势是挺大,可是却也有不少的祸患: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也先的眼里,也先立马派出精锐部队截断了明军的后路,并在土木堡大败明军,朝堂随行大臣全数战死。
而我们的那位明英宗可就惨咯?自己不但打了败仗,而且被也先俘虏,作为天子可以说是形象大跌,然而他并未做到后世崇祯那般“君王死社稷”,而是苟延残喘的活着,甚至成为了瓦剌敲诈明朝的“摇钱树”,在瓦剌受尽了屈辱。
也是因为明英宗的“御驾亲征”,最终大明王朝由盛转衰,若非于谦大明都有可能提前灭亡。
所以古时候的所谓御驾亲征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皇帝很少御驾亲征,因为一旦失败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御驾亲征玩得好就是明成祖朱棣对外开疆拓土,玩废了可能就是前秦苻坚以及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丢面子不说国家也因此而灭亡,所以御驾亲征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皇帝脑子大条去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