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注《诗经》,多有独见,也是备受争议。不过,朱子的态度还是很规矩的,多处提到“不敢强解”,没弄明白,也就不乱猜,这是治学的严谨态度。
童书业在《春秋史》中,秉“言必有征”之传统,对于传说类的史料,多给予提示,如据说古代用黄金或兵器赎罪,就明确指出“但不知道确实与否”。
本书有些观点值得重视:
一、“西周”和“春秋”是个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代。这时代的思想,是由神本的宗教进化到人本的哲学,同时各项学术也都渐渐脱离宗教的势力而独立。
二、至春秋时人所谓“华夏”,实是文明伟大的意思;所谓“中国”,便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其意义只是文化的与地域的,种族的意义很少。
三、上古的许多不同的种族,就是在春秋时代混合而成了一个整个的“华夏民族”。
四、中国疆域的凝固,是在春秋时代开始的。
五、春秋史结论:第一点是种族的混合和华族的成立;第二点是中国疆域的扩大;第三点是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的转变;第四点就是统一局面的酝酿。
书末附周振甫与童书业的书信往来,二人就孔子思想的解读直陈观点,显示出老一辈学人追求真理、互相尊重的学风,值得后人学习。
历史与科学毕竟不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把假设当成了史实四处张扬,沉入庄周梦蝶的化境中,现实与梦境相混,那就只剩下自我陶醉了。
时下一些将历史通俗化的讲解者,出于迎合、投机、时髦的心理,基于假想、猜测,随便戏说历史,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