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84个成语:小成语,大智慧道德经里的成语

人气:425 ℃/2024-03-13 12:13:23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成语虽短小精悍,但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我们喜欢成语,是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赏心悦耳,实用起来微言大义,一字千金,常有化平淡为神奇之效果。成语的来源有很多渠道,其中之一是截取古书典籍中的文句以用,如“虚怀若谷”、“不言而喻”等。今天我将继续从《道德经》这部鸿篇巨制中的成语着手,每天选一一个小成语,由浅入深,管窥这部经典的魅力,感悟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12则、宠辱若惊。

释义:宠:受宠;辱:受辱;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惊恐不安。

出处:出自《道德经》第 13章。原文如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得宠和受辱一样,都会引起内心的惊恐,重视大的祸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为什么说宠辱会使人惊恐呢?得宠并非好事,得到它会惊恐,失去它也惊恐,所以宠辱都扰动身心。为什么要重视大的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患,因为我有自身。。如果我连自身也可以舍弃,那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够看重自身并以这种态度看待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爱惜自身并爱惜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近义词:受宠若惊。

反义词:宠辱不惊、宠辱无惊、宠辱皆忘。

字开头成语:宠辱不惊、宠辱若惊、宠辱皆忘、宠柳娇花、宠辱无惊,等等。

十三章 宠辱若惊

感悟:老子提倡“宠辱若惊”,是因为他崇尚“道法自然”,一切不自然的现象都要小心谨慎对待,常怀一颗敬畏之心。为什么要“宠辱若惊”呢?因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但为什么后世之人倡导“宠辱不惊”呢?这是因为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很多是逆自然的。比如说,道家告诉人们做个愚人、婴儿、抱朴守拙、返璞归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顺其自然;但是儒家思想约束人的心性,告诫人们要时刻记着“纲常伦理”、“仁义礼智信”,做任何事要合乎规矩、礼仪礼节等等。所以,很多人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表面上装得很淡定,实则内心波涛汹涌。儒家喜欢人为做作,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致,因此便产生了“伪”、“奸”。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