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 健康观
误认为没病就是健康。其实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此健康是一个过程,人们要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平时的衣食住行都该讲健康。
误区二 就医观
误认为医院名气越大,设备越高级,药物越贵,医生专家头衔越多就越好。结果是大医院人满为患,挂不上号;中小医院却无人问津。一位专家说,同其他产品一样,医疗质量也并不是越高级越好,而是适合你的才是最好。
误区三 消费观
误认为有病才消费,平时却不肯把钱花在身体健康上。据统计,美国人平均在生命的最后1年里,用去了一生全部医疗费用的27%。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调查,但专家表示肯定要大于美国。提前为健康投资是明智的选择,医疗卫生机构也要转变观念,不仅为患者服务,也要面向所有人,提供更多的健康产品。
误区四 评价观
人们常忽视整个治病的过程,而重视短期效果。医生不可能都做到************,结果患者总认为自己病好得慢。这种片面重视结果的观念给了游医可乘之机,他们治病倒是快,但副作用会给身体造成长期损害,像发热,一般医生会先消炎或是抗病毒,而游医却用激素,可以一下就退烧。
误区五 责任观
患者常把健康的责任全部交给医生,自己却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如果心脑血管病人不运动,不合理饮食,抽烟,再好的医生和药物也无能为力。专家说,好医生不仅是能治好病,同时也该是人们的健康监护人和管理者,能有效地教育病人。今后保健和防治疾病,要从以医生为主导向病人主动参与转移,形成一个保健团队,包括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还有患者本人或是家人。政府应加强培训和考核,尽快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