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走在农村的田埂上,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正伸展着嫩芽随风摇曳。远处的柿子树上几只喜鹊正在悠闲地享受着屋后的暖阳。隆冬将至,农民朋友们正忙着劈柴、腌菜为数九寒天的到来,做着最后的准备。农村俗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有道理吗?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进入农历十月份以来,北方地区连续的几轮严寒天气,使得气温骤降,人们都早早地穿上了越冬的棉衣。伴随着新一轮冷空气的到来,昼夜温差更是变化明显。现在,距离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更近了,在农村有“冬至暖,冷到三月中”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二十四节气,冬至日这天,若当日是晴天,则来年的春天会出现倒春寒的可能,且严寒的天气会持续到来年农历的三月中旬左右。”
此外,农村民间有“冬至日暖,一冬暖”,意思是说:“冬至日这天若是晴天,将预示着接下来的整个冬季会十分的温暖。”在农村,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暖冬”。农民对于“暖冬”这样的天气是十分厌恶和忐忑的,因为,温暖的冬天会造成严重的干旱,还会使躲藏在土壤里的害虫能温暖的过冬,来年春天麦苗返青的时候,害虫就会纷纷从地里爬出侵袭麦苗,对冬小麦的生长是很不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小麦的产量锐减。所以,每每遇到“暖冬”的年份,对于农民来说,会很不高兴的。
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从农历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个九,即八十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冬至日起也标志着数九寒天的真正开始。农村民间说“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意思是说:“若冬至当日的天气比较寒冷,则预示着后续整个冬天都会十分寒冷,象征着来年的春天暖和的天气将来得会比较早。”
农村俗语说:“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意思是说:“冬至这天若下雨,接下来数天都不会有晴天,日月星辰都难得看得见,若是北方的话,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降雪频繁,阻断交通,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
农村俗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是古代劳动人民对长期农耕生活实践经验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滋养着我们一代代炎黄子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看来,这句农村俗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早已过时,也无科学依据。现如今,我们日常已经习惯性的借助天气预报,来合理的安排日常的农耕生产活动。彻底改变了以前古人凭经验做事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些农村俗语老话,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于我们的后世子孙。翻看2022年的冬至日是在十二月二十二日,那么即将到来的冬至日是暖还冷呢?今年冬天冷吗?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