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垃圾分类对比:哪些地方做得好思密达

人气:275 ℃/2024-02-15 18:31:22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头条号,接着听我聊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今天开始聊《国外(地区)垃圾分类介绍》版块的第六篇:韩国的垃圾分类介绍。

为方便了解,我们依然还是从基本情况介绍、取得的成效、可借鉴的地方三个维度来聊聊韩国的垃圾分类。

一、基本情况介绍

韩国垃圾分类最早是在1970年提出的,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1990年后全面推广。正式推行是在1995年1月1日,因为从这一天起,开始垃圾计量收费。

韩国将垃圾大体分为四大类:一般生活垃圾、饮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和特殊大件垃圾。其中一般生活垃圾是指无法进行回收利用的垃圾,饮食物垃圾指可用作动物饲料的垃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部分厨余垃圾和食物残渣并不属于这里所说的饮食物垃圾的范畴,如肉类骨头、鱼刺、蛋皮蟹壳、坚果外壳、果核茶渣等均应归入一般生活垃圾。

可回收垃圾可进一步细分为塑料类、塑料包装类、玻璃瓶类、纸类、钢铁制品类等,居民要按要求分门别类将这些垃圾分开投放在不同收集箱内,便于将垃圾再生利用。

在韩国,如果有废弃的大宗电器或家具需要处置,程序略显复杂一些。首先应到社区居民中心登记申报,先行缴纳垃圾处理费后领取有居民中心印章的单据,将单据贴在待处置的大件物品上,于1至2日内丢弃到指定地点就可以了。

此外,涉及过期药品这样特殊的垃圾处理,还需将药品拿到社区附近药局,投放在专设的废弃药品处理盒内。

二、取得的成绩

在韩国首尔,自垃圾分类开始,特别是从 1995 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从量制(即按量收费)后,该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明显下降,由 1994 年的 15397吨/日下降至 2017 年的 9217 吨/日,减少了约 40.1%。

垃圾填埋量大幅减少,由 1994 年的 12103 吨/日下降至 2017 年的 799 吨/日,占比由原来的 78.6%降至 2017 年的 8.7%;与此同时,生活垃圾的循环再利用率大幅上升,由 1994 年的 20.1%上升至 2017 年的 67.1%(见图1)。

迄今,韩国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已经20多年了,政府通过不断宣传教育,完善相关法令条例,组织专人进行生活指导,引导国民提高垃圾分类意识。经过不懈努力,韩国的垃圾分类成果有目共睹,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三、值得借鉴的地方

1、积极宣传教育。

垃圾分类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韩国重视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从而使市民认同资源循环理念,树立环境责任感。

2、确立法律制度韩国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垃圾管理法律法规。其中,垃圾收费从量制(Volume Based Waste Collection Fee System),在韩国垃圾分类实践和无废城市建设中起到根本性和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此制度的要点包括:第一,明确收费方式。除可回收垃圾之外,居民丢弃其余垃圾都需要购买定价中包含垃圾处理费的专门垃圾袋,或者支付额外的大件垃圾处理费。第二,处罚力度大。居民若不按要求进行从量按袋投放,将面临最高 100 万韩元约 5800 元人民币)的罚款。

3、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实现“去匿名化

在韩国首尔的大型公寓楼住宅区里,分类投放站点是很集中且有限的,并已经发展成了社区的综合性资源回收中心,垃圾投放过程可以实现邻里监督和小区物业人员在场监督。

在韩国,垃圾投放点都会安装监控探头,配专人管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丢弃方式,监督和约束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提高了市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在推行过程中,社区物业在桶旁值守、保持分类设施设备干净整洁、设置定时定点集中清运点等发挥了强有力作用,形成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基层治理经验。

4、坚持干湿分离

厨余垃圾不填埋、不焚烧的社会共识,促使韩国的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了95%以上,堪称世界第一。

当然,分类收集一定需要与分类处理相匹配,否则难以持续。目前,首尔有 5 大专门处理设施,每天可以处理 1423 吨厨余垃圾。相关的处理技术包括饲料法处理、堆肥法处理以及厌氧消化处理。

最后,说点题外话,上周正在构思这篇文章时,原先在公司上班的小金同志从韩国回国,特意从青岛飞贵阳来见我。在详细介绍了韩国的垃圾分类之后,顺便也向我解释了“思密达”的含义,说是语气词,相当于“呀,啊”之类。所以,本文便取了这个韩国风味的名字。

好了,我们今天的聊天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咱们下次再聊!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