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人文古迹 兴化民俗风情碎碎平安

人气:221 ℃/2024-01-01 03:44:11

在经济技术交通落后的年代,吃饭用的陶瓷碗等算是珍贵生活用物品之一,新买的要请补锅的刻上名字,破了还会修补,办大事时要向几家邻居借用。平常,如果孩子不小心摔碎了饭碗,家长心痛不已,轻则被骂,重则挨揍。

如果是过年过节,有孩子摔碎了饭碗,家长虽然不便打骂,但心里却有说不出的“一沰醋”,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如果办喜事宴请客人,亲戚家孩子不小心摔碎饭碗或汤勺什么的,主人发现了虽然当面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是不高兴的,迷信说法,不顺遂,会吓走喜神。平时,人们还常常将饭碗比喻为人的岗位事业,摔碎饭碗就意味着丢了工作、毁了事业。

过去,有的人家遭不测、不太平,就疑神见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主人故意在家中“咣堂咣堂”地摔碗、砸盆,摆出一副“不想过了,和你拼了”的架势,企图将在家中作怪的鬼神吓跑,不敢再来。如果某个人家办丧事摆酒席,有人摔碎了饭碗则大不吉利,迷信说法会吓坏家神,得罪亡人。必须将摔碎的碗一块不少的捡起来,请和尚念经,一块一块地给“修补”起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过年过节、包括宴席上摔碎碗勺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妨稍稍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在宴席上,如果有人不小心摔碎了碗、杯或汤勺什么的陶瓷品,正当感到窝囊、尴尬时,随时便有人机智地安慰道:“没事没事,碎碎平安”。此话乍起来有点滑稽,“碎碎”怎么会带来“平安”呢?不过,无需解释,大家心知肚明心领神会,就是东西摔碎了,没关系,一切平安无事。

“碎碎平安”从“岁岁平安”谐音而来,它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安慰和宽容,是“化灾为喜”“破害为福”式的创造性的美好祝愿。事实上“碎碎”不会生出“平安”,显然是表明百无禁忌。“碎碎平安”如果出自主人之口,那是主人宽容、体贴,安抚“肇事者”;如果出自在场的第三者之口,则是息事宁人,既是向主家表示破解,又是对“肇事者”表示安慰。从社会心理溶解度讲,“碎碎平安”是对特定环境下因害怕摔碎瓷器不吉利而生成的一种防御机制,即针对引起焦虑冲动、愧疚不安采取的一种缓和、安抚、抵消和补偿方式,以减轻过失行为带来的负罪感、内疚感。

可以想象,尤其处在物资贫乏的年代,一个人不小心摔碎饭碗时,内心忐忑、懊恼后悔是必然的。面对此情此景,别人的责怪、训斥于事无补,只能雪上加霜,然而,面对“碎碎平安”的脱口而出,即时打了个圆场,如同一碗心灵鸡汤,使当事人轻松解压,走出尴尬。一声“碎碎平安”,不仅是对物品损失的不在乎,更是对所谓“不作行”的不在意,如此宽宏大量、善解人意,小中见大,可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