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高考成绩出炉,大家都沉浸在网络的700多分、600多分的高分中,仿佛全世界的人都这么优秀,可是还有一大批的孩子普通而平凡,亦如曾经的我们。
我不是搞教育的,也是刚刚为人父母,或者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但我曾是个孩子,我知道,作为一个孩子,希望遇到什么样的父母。所以,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家长如何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事。
一、图书馆的偶遇
上周,在图书馆,遇到两个妈妈在讨论小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孩子估摸着小学三、四年级的模样。
通过聊天内容可以听的出来,小孩这次的成绩不尽如父母的意。
穿白衣服的妈妈对对面的妈妈说,这次成绩太让我失望了,本来今天要上班,都没心思上班了。
时不时地又打个电话给其他人:“你家孩子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吗?我们的出来了,太差了,真失望。”(不是一个班,甚至可能不是一个年级,有可比性?)
半个小时过去了,要么对着对面的妈妈抱怨,要么打电话给其他人抱怨。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刻,各小学、中学的期末考试成绩也纷纷出炉。
但是,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关注的焦点全在高考成绩上:各省的高考状元是谁?多少分?父母是什么学历?哪个省的成绩更高?
却忽视了对于自己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
比如,图书馆的那位妈妈,她看到自己孩子考试成绩那么一丢丢,再想想网络上的那些高分学生,再比比别人家孩子的成绩。
人家的孩子,动则清华、北大、国防科大,自己的孩子,一个期末考试都成绩靠后,以后有何指望?
二、我小时候的经历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
那时候,每次期末考试完,我的成绩就是邻居们比较的对象(我可能运气比较好,我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差,是被比较的对象。)。
“你看谁谁谁考那么多分,你怎么考那一点点,你还比人家大,读书读什么?”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
后来,那些人不但没有在父母的斥责声中更刻苦地学习,反而继续沉沦,直至辍学。
为什么呢?
因为她们不知道怎么让成绩变的更好,而且她们觉得成绩是让他们遭受父母责骂的根本。
谁也不喜欢那样子被大声斥责,哪怕这份斥责来自父母。
所以那些邻居家的孩子做了两件事:在期末报告书(我们得知考试成绩,是自己去小学拿报告书)上篡改自己的成绩;有时候我拿了奖状,她们就在我的奖状上加上“倒数”。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易地而处,我未必会做的比她们更好。
因为没人告诉我们学习有多重要,父母在乎的也不是当时的成绩对我们将来有没有影响,或者说他们也不懂。
他们更在意的就是,自己孩子的成绩是不是比邻居家的孩子好,说出去自己是不是有面子。
所以,改成父母满意的成绩,或者说让被比较的对象成绩更“差”,就成了那些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然,现在的成绩都是通过微信或者电话告知,孩子没有了操作的机会。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指责。更多的是内心油然而生的恐惧和压力。
这几年,中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屡见不鲜,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长往往会去找学校的麻烦,但没有看到事件中的父母自我反思。
因为,作为孩子,比起学校和老师给到的学习压力,我们更在意的是父母的看法,父母的态度。
三、我们希望的父母
如文中开头所言,作为父母,我并不能给到大家的建议。
但是作为曾经的孩子,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是这样的。
(1)比起我的成绩,更关心我开不开心
我读书的时候不差,在小小的农村,也让父母感受被别人比较的快乐。
但是,我的学习并不是很开心。因为一开始我的成绩好可能是纯天然的或者说运气,后来的成绩好是因为害怕像同龄人一样遭受父母的责骂。
其中没有多少是因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也就间接导致了高中、大学后的放纵。
(2)不要抱怨,带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无论是考试的成绩,还是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希望得到的来自父母的帮助,而不是抱怨。
比如说我这次考的差,那肯定是某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没有打通。
如果父母能帮我们联系老师拿到期末考试的试卷。
让我们知道哪里做错了,利用假期的时间把这些知识点搞明白。
到了新学期开学,自己就更有底了。
(3)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
有些人做了父母以后,就忘了自己当初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就会觉得这些知识这么简单,怎么就不会?凭什么别人都可以考第一名,你就不行?
可是如果父母足够优秀,就不会在别人的抖音下评论“别人的父母都是博士硕士,自己只是男士女士”。
所以,与其如用“父母”的姿态去教育孩子,不如记住自己曾经是个孩子,保持一个平等的状态去对待孩子。
(4)不要拿我们跟别人比较,我们本就是独一无二。
作为孩子,我们不喜欢听:“谁谁谁怎么样,你就不行?”
我相信作为父母,也不希望听到孩子问:“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那么厉害,你就不行”。
无论是比较还是被比较,对于孩子而言,都不是善意的。
写在最后
特别喜欢一句话“我是曾经的你,你也会成为现在的我”。
我们曾经是父母的孩子,现在是孩子的父母。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做父母,或许没有人有“资格”教我们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
但是,不妨想想,自己作为孩子时希望的父母是什么样;现在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样?
那样我们便也能正确对待孩子,更好理解自己的父母了。
与其关注别人的高考成绩,不如关注自己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
与其羡慕别人的家长,不如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家长。
让我们从当下开始,从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