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牛奶往事
麦乳精
70后、80后们一定还记得小时候关于牛奶或奶制品的那些囧事吧!
☛早上出门总会看到门口柜子里放着一瓶鲜奶,感慨送奶工是多么辛苦;
☛趁着大人没在的时候,和小伙伴一块儿偷吃麦乳精;
☛看到爸爸出差带回来的奶糖,一边儿咽着口水,一边儿盘算着到了自己手里还能剩几块。
所有这些甜蜜回忆都与姗姗来迟的牛奶有关。
牛奶的推广
02
奶牛
日本,是近现代较早开始推广牛奶的国家。不管孩子们还是大人们,一开始却不习惯这种味道。
为了让人们喜欢牛奶、爱喝牛奶,推广者想了许多办法,甚至发明了各种奇招。比如,用本地的酱油和牛奶混搭而成的酱油奶;可乐和牛奶组合的可乐奶;芥末加牛奶的芥末奶,真可谓是五花八门。
牛奶的饮用
03
牛奶
人类最终选择牛奶作为主要的日常饮品,是经过反复比对、细致挑选的结果。
但是在喝牛奶的过程中,一些人总会感觉到不适应的症状,从医学角度分析是有着背后的原因,其中有一种就是乳糖不耐受症。
许多欧美人可以在早餐时喝下一大杯冰牛奶,并且毫无异常反应,但是大多数东亚人却会出现腹泻、腹胀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体内缺少一种能够分泌乳糖酶的基因。
欧美人的祖先在距今数千年前就比我们多了这种基因,所以他们可以终生分泌乳糖酶。
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只要逐步、少量地接受牛奶,我们的身体同样也能产生耐受力。当然,也不要一次喝太多哦!
各式各样的奶酪
04
蓝纹奶酪
欧美人如此依赖牛奶,还要归功于一种美食——奶酪。这种食物在中国的厨房可能会有些陌生,但却是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关键。
上百个品种的奶酪,陪伴了欧洲大陆的人们几千年,同时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蛋白质。
山清水秀的环境
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同样出现过奶酪的身影。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冬雪后来一场与白色美食的相聚,正是: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感慨: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 陆游也同样喜欢这种美味: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当然,农耕文明的基础决定了我们的主食依旧是米和面,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饮食特色。
牛奶的保存
05
巴斯德
十九世纪,虽然欧洲人的饮食中不能缺少牛奶和奶制品,但牛奶容易变质却是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变质的牛奶不仅会让肠胃不适,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发现,挽救了欧洲人的餐桌。1863年3月,在研究葡萄酒变质问题的过程中,巴斯德提出了著名的“巴斯德杀菌法”。
这个方法不仅挽救了酿酒业,同样应用于牛奶的灭菌消毒。直到今天,巴氏消毒法依然使用于牛奶的生产过程中。
牛奶保存实验过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希望用牛奶提升国民健康,因此产生了远距离输送牛奶的需求。
这个时期,超高温灭菌法的发明,实现了更彻底的灭菌消毒效果。密封性良好且轻巧的牛奶包装技术,也让牛奶的运输更加便利。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解码科技史
《牛奶那些事儿》
播出时间:7月25日 07:19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田楚韵 耿卓娅 宋瑜珊 蒋张妍(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