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文学、哲学里的一个重要的意象,文学家、哲人常用道路来比喻我们的人生。
譬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又如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中国古代有两位文人,对着道路,大哭了起来。
1.杨朱泣歧路
岔道令人迷路,恰如人生令人迷茫
杨朱,也称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诸子百家当中,杨朱在后世的知名度不算高,比不上孟子、墨子、老子、庄子等人。但孟子曾经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可见在战国时,杨朱的言论、思想还是具有较大影响力。当然,孟子这么说,是为了将二人树立为靶子,强调他反对杨、墨的主要思想。
“杨朱泣歧路”的故事,《列子·说符》《荀子·王霸》中都有记载,具体情节有所不同。
在《列子·说符》里,这个故事叫做“歧路亡羊”。
有一回,杨朱的邻居走丢了一只羊,邻居发动全家人去找,没有找到,觉得人手不够,就来请求杨朱,希望他的仆人也来帮忙。
杨朱很奇怪:“咦?走丢了一只羊,需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回答:“因为分岔路(歧路)太多了。”
杨朱答应了。羊最终还是没找到,杨朱很惊讶,问邻居究竟什么原因。
邻居叹了口气:“杨先生您是不知道,村外的道路,歧路之中还有歧路,弯弯绕绕,错综复杂,岔道实在太多了,不知道往哪一条路去找才好。没办法,我们就只能回来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说符》)
听邻居这么说,杨朱脸色忽然变了,脸上浮现出忧伤哀愁,陷入沉默,许久不说话,好几天没有笑容。
杨朱的门人觉得奇怪,请问他:“羊是不值钱的牲畜,而且也不是先生您所有,您却因丢羊而不言不笑,这是为什么?”
杨朱没有回答。
在《荀子·王霸》中,杨朱说话了。
这个版本的故事说,杨朱有一次面对分岔路口,他却一时懵了,不知道该向左还是向右,悲从中来,竟然崩溃大哭。
痛哭的理由是:“此夫过举跬步而觉跌千里者夫!”
柏拉图说:“哲学始于惊奇。”
由眼前歧路触发的哲思与领悟,这是杨朱的惊奇时刻。
杨朱当然不是为了道路而哭,而是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人生就好像眼前的分岔路,充满了歧途。你必须在多条分岔路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到底走向哪一条道。
更要命的是,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这种选择是不可逆的。选择了这一条,就意味着放弃那一条,不能回头,不能反悔,不能重来。
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对其他选项的放弃。经济学上,这叫“机会成本”。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与上天的博弈,与命运的对赌。是赌博,就有未知的风险、输赢的概率。
面对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踏错半步,就将差之千里,等你觉察过来的时候,已经为之晚矣。这就是杨朱所说的“过举跬步而觉跌千里”,这是对于因选择不慎而误入歧途的忧虑和恐慌。
“杨朱泣歧路”讲的是关于人生的选择,哲学家敏锐地意识到:选择(歧路)太多,也未必是好事。
你不知道究竟歧路深处,有什么在等待着你,是鲜花满道,还是荆棘密布?
所以有时候,学会选择比一昧努力更重要。
“杨朱泣歧路”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是因为它具有生命哲学层面深邃的意涵。
杨朱哭的是人生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那种深刻的迷茫,哭的是人类普遍、永恒的生命困境。这里面,有一种深沉的悲哀。
2.阮籍哭穷途
人生最悲催的莫过于穷途末路无可选择
相传,竹林七贤之一、魏晋名士阮籍,一个人驾车出游,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一条死路,不能再往前。阮籍忽然痛哭流涕,最终只能原路返回。
和杨朱一样,阮籍当然也是借题发挥,哭的不是道路本身。他哭的是天大地大,人生竟然走到穷途末路的境地,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了,何以至此?情何以堪?
阮籍生活的时代,史书形容叫做“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因为社会黑暗,政局动荡,司马氏与曹氏斗争激烈,名士纷纷被卷入其中,自我保全都很难,很少能有善终。
阮籍为了保全生命,迫不得已选择与司马氏合作,做了许多违背他内心意愿的事情,比如为司马昭写“劝进表”,劝司马昭称帝。
阮籍的内心是很痛苦抑郁的,从他的诗文中看得清清楚楚,譬如这样的诗句:“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常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籍这才为穷途而哭泣,以此表达他对人生无常的叹息,对于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处境的愤懑。听来如杜鹃啼血,令人唏嘘。
阮籍的困境,不止是他个人的境遇,是魏晋一代士人的精神困境。
杨朱的哭,哭的是岔路太多,不知作何选择。
阮籍的哭,哭的是穷途末路,已然没有选择。
二者可以互为对照来看,都在表达人生这一路的艰辛不易。
3.弗罗斯特的选择
林中有两条小路,我选择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诗广为流传,叫做《未选择的路》。也是以路来隐喻人生,但与杨朱、阮籍不太一样。
部分诗句节选如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略)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首小诗,和杨朱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歧路”。
林中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平坦通畅,极目能够望见它的尽头;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引人探索的诱惑。
两条路必然不能够都选,弗罗斯特最终作出了他的选择,走向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最重要的是全诗最后一句: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这一句有不同的译法: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这使得一切都不一样了”,“造就了此后所有的不同”,“一切差别由此起”,或者“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不论如何翻译,意思是清楚的。诗人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坚定地作出了选择,走向“少有人走”的那条路。
诗人清晰地知道这一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仍然义无反顾,愿意承担选择的结果与代价,这是可贵的勇敢。
诗人的选择,“使得一切都不一样了”。这里的difference可以有两层解读:
第一层,因为诗人在歧路面前的选择,他的人生完全不一样了。当初他如果选择另一条路,很可能过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看似不经意的一次选择,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命运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随机与神秘性。
第二层,积极一点的理解,之所以说从此不一样了,那是因为不论前方有什么在等待着我,这都是一条我自己选择的路,哪怕人迹罕至、少有人走,它也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人生——我的信仰,我的事业,我的理想……莫不如是。
这是自由意志的张扬,这是个体生命价值的赞歌。
外国的诗人如此,中国诗人也不遑多让。
大唐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与杨朱、阮籍一样,感叹人生这一路的艰难险阻,但李白终究是李白,他没有哭歧路,也没有哭穷途,而是掷地有声地发出昂扬、蓬勃、豪迈的声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诸君共勉。
古籍掠影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列子·说符》)
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跬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此亦荣辱安危存亡之衢已,此其为可哀甚于衢涂。(《荀子·王霸》)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痕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