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从繁华的东南沿海乘坐飞机、一路向西,经江南、黄淮,从青山绿水的中东部地区,经过数千里、翻越郁郁葱葱的秦岭和陇山,来到陇右-甘肃中南部地区,你会惊叹于连绵起伏的土黄山丘,沟壑纵横,几乎没有草木之色,如同来到火星一般。
陇右褶皱起伏的千山万壑
经过上千年的沧海桑田,陇右的自然环境已十分恶劣,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大部分地区为黄土山丘,人烟稀少。国家在上世纪提出的两西建设战略,使这个以苦甲天下而闻名于世的地方逐渐显露出勃勃生机。因大部分山地缺水而无法灌溉,这里的农业生产十分艰难,甚至连人畜饮水一直都是最大的问题。于是,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少量的逐水而建的河谷地带小城。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相比,这里是落后、闭塞、荒凉的代名词。
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竟然是周人、秦人、甚至是李唐的发源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这首两千多年前优美而婉约的短诗,来自诗经中的《秦风.蒹葭》,其创作情景居然不在江南、不在巴蜀、亦不在中原,而是就在这千山万壑、褶皱起伏的陇右大地。
洮河
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因东南有秦岭和陇山,西北有祁连山,湿润气流被阻隔,因而干旱少雨。但来自青藏高原的水系众多,滋养了这片土地,使得这里的先民逐水而居、得以繁衍生息。
在陇中小城临洮县的南北东西四个古城门上,分别题有:
“南通蜀汉”,“北连嘉峪”,“东望盛京”,“西接昆仑”
这十六个字,把这里的地理位置说得非常明了。毁于上世纪“破四旧”时代的临洮古城,在父辈们的眼中历历在目,惋叹不已。如今只有少量发黄的影像和老人们的记忆,诉说着这座边关古城的存在。
临洮古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西以洮河为界,据祁连、连黄河,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分界线。上下五千年,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这块土地是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范围。只在秦汉、唐、明少数几个强大王朝时期,这里才是汉族中央政权控制地区。自秦筑长城,最西端便位于临洮县三十里敦三岔河口,直到今天仍然留存了一些残垣断壁以供观瞻。事实上,这里一直是古代汉族中央政权的西据关隘。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胡马
不敢过临洮
一首著名的唐诗,昭示着唐王朝在这里的武功治隆。位于临洮县南大街的哥舒翰记功碑主体尚存,但上面的文字已毁坏殆尽。漫漫历史长河中,羌胡狄藏回与汉族政权在这里不断展开拉锯战,你方唱罢我登场。当中原政权羸弱之时,各个小政权轮番称霸。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唐代名将哥舒翰、尉迟恭在这里留下了保家卫国的印记。
哥舒翰纪功碑
虽感叹西风烈马、英雄豪杰,然而,兴也百姓;亡也百姓。从武王伐纣到19世纪的同治回乱、20世纪的三马军阀,我分明看到的是饥寒交迫、抢夺杀戮和累累白骨!数千年来,最不易是百姓,王侯将相功成名就的背后是百姓的灾难,戚戚然矣!
时至繁华盛世如今日,于临洮隔河相望的的藏族、回族与汉族民众仍然隔阂颇深,内心仍然有一些敌意和戒备。
由于这里长期以来是羌胡回藏和汉民族的交汇地,这里的语言习惯虽与秦陇关中基本相同,但也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如唱“花儿”、喝酥油茶等。
小城最有名的当数老子西出函谷而隐居飞升于此。上世纪的临洮,水渠纵横、阡陌相望、河水洮洮、绿树成荫、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幅幅田园风光,美好的记忆时常入梦。在这里,我渡过了童年、青少年时代。从这里,我去了省城、沿海。
临洮县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几乎等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唯一的缺点就是开春时会刮上几次尘土飞扬的大风。随着国家对荒漠化的治理,沙尘天气已经越来越少;
这里生活物资丰富且物价低廉,民风淳朴而偏保守,生活恬淡而知足,节奏缓慢而从容。尽管人们每每谈起大城市、发达地区时,显得有些谦卑和艳羡,但依旧觉得还是这里独好。“老婆娃娃热炕头”比啥都好,出门在外全都是“受罪”。
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不管是贫穷还是偏远,家家户户都把卫生搞的窗明几净。
这里虽地处偏远落后,但人们都重视教育、崇尚文化、读书成风、字画飘香。这样一个十八线小城,每年都会输送上百人名牌大学生。
这座小城没有出过显赫的历史名人,只好搬出“貂蝉”—这个无法考证的小说人物来撑撑场面。这里没有像样的景区,也没有什么响当当的特产,除了一些史前文明的陶陶罐罐,也没有什么重量级的文物和历史事件。但就是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城,生活着近50万人,丝毫不影响大家对小城的喜爱护犊。
国家发展最快的这三十年,小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其他小城市一样,大量的周边农村居民、以及在藏区回区生活的民众,都纷纷来到小城购房定居。而部分如我一样的人,因工作、求学、子女等原因也逐渐离开的小城。
离开小城已经三十余载,虽然几乎每年都会回去好几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少,城市的变化越来越大,感觉小城越来越陌生。
漫步在小城最繁华的街道、洮河边,一个个似曾相识的面孔,但几乎不可能遇到熟人。俗话说:“落叶归根”,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城,我还能回去吗?想到这个问题时,禁不住有些黯然神伤。
诚然,和所有城市一样,小城里该有的人情世故都有、该有的人间冷暖也都有。礼数、尊教、助人、公德、从善如流,这些基本品质都有。但是,落后、保守、物质、低俗、势利,这些也一样不少。当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总有人得意、总有人失落,而且起起落落很快。如何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物质的社会里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宁,是我们毕生的必修课。
进入21世纪,这里虽然和中东部地区相比,依旧差距很大,但较之过去,这片土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以往贫瘠的乡村也逐渐改变了模样,不但告别了饥寒、缺水,百姓的各项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数年前,我去过台湾的几个小城市,个人认为,在很多方面其实已经超过了那些曾经让我们羡慕不已的台湾小城。
烟火气十足的临洮早市
尽管在当地人眼中,临洮的经济发展很落后,时尚元素很少,别说高铁,至今铁路都没有,也无规划。大家会经常吐槽县城的规划建设如何的不合理、如何的缓慢,并且会对比发达地区、甚至隔壁邻县,数落起来的感觉就像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责备,但说归说,丝毫不影响对家乡的喜欢程度。
随着国家西部战略的逐渐展开,我相信,小城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