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 家 傲·五 月 榴 花 妖 艳 烘
宋 欧阳修
五 月 榴 花 妖 艳 烘,绿 杨 带 雨 垂 垂 重。
五 色 新 丝 缠 角 粽,
金 盘 送,生 绡 画 扇 盘 双 凤。
正 是 浴 兰 时 节 动,菖 蒲 酒 美 清 尊 共。
叶 里 黄 骊 时 一 弄,
犹 瞢 忪,等 闲 惊 破 纱 窗 梦。
端午来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其实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很多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那么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其他的吧。
①纪念屈原
屈原为奸佞所谗,放逐于野外,蓬头垢面,踉踉跄跄,苦吟着一篇《离骚》。
五月五日,屈原凄凄投水而死。楚人哀之。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用竹筒装了米,投到水里祭祀这位诗人。
②纪念伍子胥
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吴军大胜越国后,伍子胥不同意越国的求和,遭遇陷害,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③纪念孝女曹娥
东汉时期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④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⑤源于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端午习俗
各个地方总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这小编就不一一列出啦!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您家乡或所在地是怎样过端午的,留言区欢迎您!
01食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02吃咸鸭蛋
说到这个咸鸭蛋,总不由自主的想到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中所写到的高邮咸鸭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除了介绍咸鸭蛋,汪老还告诉大家如何用鸭蛋壳做“萤火虫灯”。
03饮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04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妖魔鬼怪上身是因为自己发病),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05插艾条、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洒雄黄水,饮雄黄酒,用来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06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0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08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看见有同类后直接走开,不会在靠近这一家。
五月五过端午,身处异乡的学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过千山万水“粽”是情,就让我们用粽子来了却对家乡的思念吧。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