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笔记尺寸 教师,备课深深深几许下

人气:473 ℃/2024-01-12 08:19:25

备课无止境,研读兴味儿长。

很多时候,“问题”是读出来的。只有有思想,有见地,肯钻研,且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的人才能做到这一步。

河北邢台的张国生老师,前些年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成长之路》,文中谈及自己制作“大语文课件”时说,自己主要时间就是查资料和读书。有时一个小问题就需要查许多书。他举例说,《梵高传》一文中有个地名叫“纽恩南”, “纽恩南”是个什么地方?梵高为何来到这里?又为何离去?文中有一句“在村子里那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的包围中,他觉得无法存身”,“ 敌对浪潮”有脚注,但“重新”是怎么回事?为了做一个补充介绍,张老师读了整部《梵高传》,

图自网络,侵权请删

但波韦尔斯神父为什么要把梵高赶走?传记中并没有讲清。张老师又查阅了宗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还请教了在北大读宗教学的硕士生女儿,最后才弄明白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基督教的教派及其冲突。

有人说,教师,靠一本教参是可以教语文的。是的,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读原著《红楼梦》或《水浒传》,也可以凭借教参上的小说介绍了解故事梗概,讲它个三堂五节,但这与认真阅读过原著的老师比,课堂的宽度与厚度能一样吗?学生的浸润度能没有区别吗?

也许你这样讲三篇两篇课文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三两年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影响肯定会显现出来。因此,遇到一个爱读书,肯钻研的老师实在是学生一生之大幸。

我想,作为教师,人,坐不下来;心,沉不下去,就会如同一穗昂首的秕谷,只能给人以飘浮之感。反之,倘若如沉甸甸的稻穗,压弯枝条的硕果,深深地躬身于大地,那自会呈现出一种可喜的景象。而要获得这种对业务刻苦钻研的持久动力,关键还在于师者内心的一种深度觉醒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此文,缘于长时期对教学工作尤其是备课这一环节的思考与探索。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优秀”教师,虽然某年某月,也曾忝列“优秀”。但与“优秀”中的众多优秀比,我实实在在,的的确确,不折不扣的“泯然众人”矣!

(全文完)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