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缕长须,坐下赤兔马,手中偃月刀。这是三国演义中关公的标准形象。头条选图
大清雍正九年(1731年),吉林北山关帝庙前,建起关帝大戏台。
戏台之上,前侧楹联为:“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
此联专为关公大戏台所题,但乍看却是先贬周瑜后骂曹操只字不提关羽,旁敲侧击,欲说还休,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我们就从解读《三国演义》与三国戏入手,来简说这副楹联。
关公秉烛夜读《春秋》图。头条选图
★从《三国演义》中简说周瑜此联先说周郎周公瑾。那么,欲说此联中的周郎公瑾,必先说关公戏台,欲说关公戏台,必先说关公戏。
顾名思义,关公大戏台上必上演关公之戏。但关公戏内容上根本无法脱离三国戏。而三国戏完全脱胎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以,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吉林北山关帝庙前的关公戏台的廊柱上,便有了“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的楹联。这楹联的内容,完全取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从字面看此联,似乎跟关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读过《三国演义》和看过关公戏的人稍加品味便知,这对联所涉及的内容,前前后后,都与关羽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此联“题关公戏台”的精妙之处!
周瑜画像。此图选自网络,版权归于网络。题为:赤壁有雄烈,青年有俊声
我们先从上联“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说起——
此上联,专门讲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中的东吴大将周瑜。
周瑜,字公瑾,号称周郎,是辅佐东吴孙权的第一有功之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经浓墨重彩地构思了若干故事来表现周瑜的大谋大略。其中自第四十五回,开始写曹操八十万大军压境,周瑜首先以“反间计”击曹——说他如何在群英会后装醉而让曹操的使者蒋干中计,结果借曹操之手杀掉了善督水军的劲敌蔡瑁和张允,接着,他设下火攻之计后又托付号称“凤雏”的庞统献计于曹操,诱曹操“锁船为城”于长江赤壁之下,以便实施火攻,其后又和部将黄盖上演“苦肉计”让曹操上当,再如何难为诸葛亮为其“草船借箭”……这一套连环计,纵横捭阖,丝丝入扣,牵扯着三国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和若干文武将佐斗智斗勇。最后,他才趁着“诸葛亮借来的东风”,在赤壁之下一把火烧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
遥想当年周瑜火烧赤壁之处。头条选图
然而,在吴蜀联合抗曹的战略中,东吴周瑜总是提防蜀国的诸葛亮的故事,更是被罗贯中写得惟妙惟肖。譬如,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典故——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中,诸葛亮趁着周瑜和曹仁厮杀时派赵云趁机夺取南郡,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第五十四回写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后,刘备借东吴荆州暂驻却不归还。周瑜为讨回荆州,便设计骗刘备入吴招亲,想靠孙尚香的美色,让刘备“乐不思蜀”,以之为人质索回荆州。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中,周瑜反被诸葛亮给赵云的几个锦囊妙计所算计——孙尚香竟然借着外出寺庙进香之机,随着刘备逃回蜀国,及至周瑜发现,孙尚香和刘备已经在赵云护送的大船上驶向彼岸。周瑜不甘心,亲自带兵拦截刘备,却又被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伏兵杀得大败。大江之上传来蜀兵的奚落口号:“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又羞又气,当场昏倒在战船上。同时留下了“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的成语典故。
东吴招亲——刘备爱上孙尚香,因而乐不思蜀。头条选图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中,写刘备和诸葛亮攻取西川后,还是迟迟不还荆州。周瑜又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之计,以便趁机夺回荆州。结果其计被诸葛亮完全识破,反使得周瑜被诸葛亮的伏兵围杀,周瑜又气又急,加之旧伤复发,最后不治身亡。临死前悲呼:“既生瑜何生亮”!此话也成为当今典故。
——你看,周郎之计,可谓步步为营。可无论对曹操如何,都被诸葛亮识破;无论对刘备如何,总是被诸葛亮反制。为什么?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他在此书中的态度是褒扬刘备的西蜀,压抑孙权的东吴,抨击北方的曹魏。所以他才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突出西蜀的诸葛亮,而对一直和刘备联合抗曹的东吴采取压抑手段,于是周瑜也借了东吴被作者压抑的光,被罗贯中的一连串故事贬损得够呛,从而使大智大慧的周瑜处处受制于诸葛亮,并且临死时还要悲怆的高呼:“既生瑜何生亮!”至于三国戏的手法,更是发扬了罗贯中的“扬刘(刘备)抑孙(孙权)灭曹(曹操)”的精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以来,周瑜的形象便在民间遭到了极大的贬损。
连环画封面,周瑜被气得当场摔下马来。网络选图,版权归于网络
★看历代史诗如何说周瑜其实,正史中的周瑜“性度恢廓”,绝非妒贤嫉能之辈,而且有经天纬地之才。
陈寿在《三国志》中借孙权之口,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赤壁歌送别》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号称诗仙的大诗人李白,生性浪漫,意气风发,思维海阔天空,但他在诗中写赤壁之战时,只写了“周瑜于此破曹公”,根本没提别人一个字!可见火烧赤壁之功,为周瑜所建。
唐代诗人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相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专门写了“周郎”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历史故事。这里头也没有诸葛亮一毛钱的功劳。
周瑜的舞台形象英武潇洒。头条选图
唐朝唐德宗时,朝廷将三国时代的关羽等七人列入了唐武庙供奉的历朝六十四将,其中便有周瑜。
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豪迈慷慨的词调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此长歌,还是没有一字提到诸葛亮的事儿。
宋朝尊崇的武庙七十二将中,有三国将领十一人,其中,仍然有周瑜。
宋徽宗时,曾追尊周瑜其为“平虏伯。”
南宋那个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人、政治家范成大,也曾赞誉周瑜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周瑜铜像。头条选图
毛泽东主席喜读《三国演义》,他老人家在一九五三年的《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赞誉周瑜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
★上联的“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是何意思历史记载,周瑜不但文韬武略,作战勇猛,而且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且精通音乐,是那个时代少女心目中的偶像、帅哥、男神。
那么,这上联中开头的“顾曲小聪明”是什么意思呢?
令少女心动的青年周瑜的舞台形象、头条选图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是说,周瑜自少年时即精通音乐,虽然在三杯酒酣之后,但如果演奏的乐曲中出现错误,他必定会听得出是谁弄错了。而他一旦知道谁错了,必定要抬头看一下那个出错的人。因此,当时的人编成歌谣说:‘乐曲如果有错误,周郎一定会看顾’。此后便流传下了“周郎顾曲”的典故。
唐人李端有一首《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就浪漫地演义了“周郎顾曲”这一典故。他在诗中发挥想象,说那些演奏古筝等乐器的歌女们,如果发现周瑜在场的话,就会故意时不时的弄出点小错误来,以期望引起酒后听乐的周郎能够抬头看她一眼。歌女们这种耍小聪明的手段,就是为了博得“周郎顾”!
——这,大概就是“顾曲小聪明”的基本含义。
周瑜的舞台形象。头条选图
那么“当日可怜公瑾”是什么意思呢?
“当日”,可做“顾曲小聪明”的时间考虑。“怜”的意思则是怜悯、爱。其中不乏同情的意思。
我以为“可怜公瑾”有三重意思。
其一,周瑜少年俊逸,英武伟岸,相貌出众,如玉树临风,且才华超群,地位显赫,虽年少却又多才多艺,因而很得当时美女们的爱怜。他二十四岁时,便娶了乔公二女小乔为妻,从此让众多芳心初绽的美女断了嫁周郎的念想。故而她们却幻想着,在歌舞弹唱的当日、当时、当场,能设计“误弹”出错一下,引得“周郎”看自己一眼,也就心满意足了。此为“当日可怜公瑾”之一解。
周瑜与诸葛亮的舞台形象。头条选图
其二,按百度先生所说,周瑜少时即与孙策交好,21岁随孙策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后孙策之弟孙权继任,周瑜率兵赴丧,当场极力维护孙权的权威。然后助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汉末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基础。再其后,又周瑜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可惜的是,天不佑雄才——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年仅36岁时病逝于巴丘。如此少年才俊实在堪敬、堪爱、堪憾!岂不是“可怜公瑾”!此为之二解也。
其三,无论这幅楹联出自《三国演义》成书前后,上联还可理解为两个意思。前边的“顾曲小聪明”写周郎深谙音律乐理,不过只是小聪明也。然其指挥赤壁之战时气吞山河,妙计叠出,最终火烧赤壁,杀退曹军八十万人马,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乐章,如此丰功伟绩,才是他周瑜最值得人们的“可怜”之处!可怜者,可受敬重爱戴之意也。此为之三解也。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头戏,可谓“一场赤壁之战,半部三国历史”!
三国戏剧照。头条选图
★下联的“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是何意思按律,上联的句首“顾曲小聪明”,下联自然应对“挝鼓大豪杰”。同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顾曲”已成典故,那么“挝鼓”也已必然是典故。
挝,做动词用读zhuā,即打的意思。挝鼓,即打鼓,击鼓的意思。“顾曲”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周瑜“顾曲”,那么相对应的“挝鼓”之人,也必非一般人物——此人,便是天下名士祢衡,弥正平。
祢衡,字正平,胸有文采,口有辩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恃才傲物,喜欢指责时事、轻视别人。他这种人几乎难有朋友,只和课本中的“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和“弄鸡肋”的杨修交好。但此人由于目空一切,最终被曹操用借刀杀人之计,利用别人的糊涂把他杀了。
“挝鼓”,正是祢衡被杀的起因。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中,描绘了“挝鼓大豪杰”的全过程。
祢衡裸衣击鼓骂曹操。连环画封面。头条选图
说当时孔融投在许都曹操的账下做事,曹操欲起兵征讨占领徐州的刘备。孔融说正逢隆冬不宜作战,不如劝张绣、刘表来降。并说,刘表乃文雅之人,须以文士相劝,遂推荐祢衡给曹操。
祢衡来时,曹操待之无礼,以帐下文武臣僚之才干羞辱口出狂言的祢衡,不料反被祢衡加倍嘲讽侮辱。曹操大怒,命祢衡为鼓吏,专为早晚宴会时击鼓,以羞辱狂妄的祢衡。第二日,曹操大宴宾客,祢衡击鼓《渔阳三挝》,听之莫不感动流涕。曹操部下命祢衡更衣击鼓,祢衡即裸衣辱骂曹操眼浊、口浊、耳浊、身浊、腹浊、心浊,常怀篡逆之心,不敬天下名士。操部下欲杀祢衡,曹操不愿担杀名士之责,强遣祢衡出使刘表处。
祢衡臭脾气一来,又对刘表大不敬,部下欲杀之。刘表早已识破曹操借刀杀人之计,于是又遣祢衡出使黄祖处。祢衡狂傲不改,又侮辱黄祖,黄祖忍耐不住,一时气愤杀了祢衡,但随即后悔,只好厚葬祢衡。就这样,一颗年仅二十六岁的未放光芒的新星,被曹操借刀杀人之计屠戮了,从此陨落在东汉末年的大地上。但祢衡“挝鼓骂曹操”的故事却从此流传下来,遂成“挝鼓”之典故。——由于罗贯中有“灭操”倾向,才把曹操的无礼,祢衡的狂傲写得如此淋漓尽致,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舞台上的白脸曹操形象。头条选图
★这副对联与关公有关系吗关于这幅“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的故事讲完了。
可是,有人一定要问:这周瑜,这曹操、这祢衡等,与关公——就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有什么关系吗?
回答:当然有了。仅举几事为例。
其一,《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重点篇章。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后必走华容道。考虑到关羽投靠曹操时曹操对其有恩,关羽必然会义释曹操,于是就卖个人情给关羽,让其了却这份心愿,也好借机控制一贯孤傲的关羽。周瑜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后,曹操果然仓皇逃走于华容道中。曹操狂傲,刚刚逃离火海,便张狂大笑说,若周瑜诸葛早一点纵火,早把我大军烧光了。谁料笑声未了便杀出了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死敌赵云,曹操才得以逃脱;曹操刚离险境又大笑周瑜和诸葛用兵还是差劲,说若在此设伏,谁能逃脱?结果二笑又笑出燕人张翼德,只见他豹眼环睁,纵马横矛杀来,吓得曹操魂飞胆丧,幸得张辽、徐晃二将死命抵挡,曹操才再次脱险;刚跑到华容道,曹操又笑周瑜诸葛不在华容道设伏,结果笑声未了,杀出了赤兔马偃月刀的关云长。此时,曹操已近绝路,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赤兔马、青龙刀的关公形象。头条选图
其二,《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中写,赤壁之战后刘备已取得益州,但仍然不想归还荆州于东吴。于是东吴派鲁肃率重兵夺取荆州。鲁肃战略眼光远大,考虑吴蜀相争,必然破坏统一战线,而给曹操的侵略留下可乘之机,于是力排众议,邀请驻守荆州的关羽过江来东吴,相商归还荆州之事。
关羽料到东吴埋伏了重兵,但并不畏惧,他只带了十来个随从,便单刀赴会。宴罢,关羽一手执刀,一手挽着鲁肃从容离开。这前后,孙权如何囚禁诸葛亮之兄诸葛瑾之家眷,逼其去西川索要荆州,诸葛亮如何定计哭求刘备,刘备如何写信推之于关羽处,关羽又如何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权如何大怒,鲁肃如何受责,曹操如何又起三十万大军杀来,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头条选图
★为何说这副楹联囊括了一部《三国演义》大家看,这副“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中的哪件事与关羽无关?一个荆州地方,一场赤壁大战,就把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周瑜、关羽、诸葛亮、鲁肃等牢牢地捆扎进一幅历史画卷之中。所以一副对联写周瑜,写祢衡、写曹操,都与刘备的心腹大将关羽有关。即便是演义祢衡骂操,那么其原因也是因曹操派王忠、刘岱二将征伐徐州刘备引起的。因为关云长出马只一合便首先生擒了王忠,第二天张飞才用计又生擒了刘岱。最后刘备放还二将,却被曹操所杀……
这《三国演义》之书,三国之戏,皆牵一发而动全局,几乎每一出戏,都有着关公的影子。
回想一下,这副先贬周瑜,后骂曹操,只字不提关羽,却成为吉林北山关帝庙大戏台的主题楹联,是不是有些意思!
关公夜读。头条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