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现一只恐龙足迹,网友的力量,这几个鸡脚印

人气:374 ℃/2023-10-12 12:34:14

前几天,四川宜宾百花镇上了热搜

有学者宣称在当地发现了恐龙脚印

截至发稿时,共有两万多人参与了讨论

这位学者名叫邢立达

是一位研究古生物的博士

也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副教授

可以说是古生物学界的权威了

邢老师平常会在微博上进行科学科普

网友们有相关的疑惑时也都会找他求解

这次吸引了他的注意的是一则视频

视频是由博主 @乡村超娃发布的

当地一直都有关于野鸡坡上“鸡脚印”的传闻

他父母趁着农闲结伴去看了一下

视频一出就有不少粉丝在评论区里@邢老师

在网友们热切的呼唤中

邢老师联系上了“乡村超娃”

并在了解了大致情况后决定前往实地考察

同行的还有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研究员等人

邢老师和学生介绍瑞士的遗迹清理标准

联合考察队员们在一番清理之后发现

现场8枚“鸡脚印”的************是

侏罗纪晚期的恐龙足迹

它们分别属于几只不同的恐龙

实雷龙、异样龙和跷脚龙

其中5枚都是兽脚类实雷龙的足迹

单个足迹最长达55厘米、宽43厘米

由此推断出它体长约6.5米、高约2米

专家们又根据足迹间距推测出

这些足迹可能是恐龙在快走

或奔跑的过程中留下的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彭光照研究员还说

这几个印迹所在的层位是侏罗纪晚期遂宁组

而在这个层位里发现的恐龙化石比较少

恐龙足迹更是首次发现

这对研究当时动物的组合面貌意义重大

视频出处:微博@邢立达

网友们的反应也都很有意思

有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Lu亦辰nee :数千万年前的足迹还能留存到现在真是奇迹

@志一勝战 :大到看起来有我5个人的面积!!!

也有人感到疑惑——

@丸圆圆的小确幸:足迹???好奇这个足迹怎么保留下来的

@神奇女侠小小只:原来是真的?经历了这么多年脚印还在?好好奇是怎样灭绝的呢

@0舌甘:真的有吗 下雨地震不会冲没吗

@满分甜翰狙击:太神奇了这么大的脚印,我想问问,这么多年了还没被磨没?

@时间太长L:四川的恐龙吃辣吗?

还有人羡慕起了四川——

@在下小夫:哇四川真是宝地 熊猫恐龙都有哈哈哈哈

@王的小兔猫:四川又有恐龙又有熊猫,实名羡慕啊

@多大点儿事儿777 :四川确是个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

@漓漓原上草O_o :哇塞 感觉四川这边是块宝地啊

更有人回忆起了童年——

@YiGaoi:小时候调皮,放学喜欢沿着小河沟回家,夏天河水干涸了,就喜欢去河中央的草丛里捡野鸭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大脚印发现了奥特曼的脚印,不过到底是什么脚印,至今都没人告诉我

@东雨insistenceTF:小时候看《蓝猫淘气三千问》特别害怕暴龙,导致我现在看到这篇新闻腿软

据专家所言

我国很多传统地名都和化石紧密相关

图片来源:中新网

如河北张家口赤城县的“落凤坡”

山洼里的“鸡爪”状印迹经专家考察后

最终也被认定为恐龙遗迹化石

另外,就在不久之前

浙江也发现了一处恐龙足迹

只可惜村民们不懂如何维护

为了防止风化加重

他们竟然用石头把足迹填上了

此举可给研究工作添了不少麻烦

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部录像机的话

那脚印化石就是动物活动的“特写镜头”

它们的形成对地表条件的要求很高

除了温度和粘度要正好

颗粒度也要非常适中

恐龙足迹也是化石的一种

对研究恐龙的日常生活习性、行为方式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可它们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无法挽回

那将会是历史的遗憾

面对如此珍贵的资料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它们

尽管会有质疑的声音伴随着探索与发现

但作为普通群众

当对相关事物感到疑惑时又该怎么办呢

机智的网友们早就给出了建议

@椰子馒头配奶片:喂,文管所吗,这里有人发现了疑似恐龙脚印,请来现场勘察确认一下

@tudou0815jiapei:感觉这个应该向相关部门申报 专家来察看 说不定会找到什么化石 确认一下是什么物种 如果真有这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且四川各种都很丰富 可能性还是有的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

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历史文化遗存时

一定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及时上交

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辽博馆藏唐代书画倾囊展出!

200个高清细节带你看懂「永乐宫壁画」

吃茶,还是饮茶?

樊锦诗:我为敦煌尽力了

造型奇葩的陶瓷器,不一定是假文物

如此“上帝”,我代表博物馆拒绝接待!

与千年古尸同眠,文化传承?博眼球?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