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每天在路上看各路神仙的防晒大招也是一种有趣的事情,比如
没有防不住的太阳
只有不用心地防晒
防得这么严实,确实保护皮肤,但就极有可能缺乏一种维生素——维生素D。
1
维生素D能干啥?
维生素D又叫“太阳维生素”,皮肤经过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就会产生维生素D,它最广为人知的作用就是促进钙的吸收,维持骨骼健康。
不过如果只有这一个作用,那我也觉得大可不必晒成黑炭来换取。
其实,维生素D更像一种“万金油”,它参与人体非常多的生化反应,它可能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降低癌症风险;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与其他生活方式相关;
增强骨骼和肌肉;
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
保护呼吸系统,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肺部疾病有益;
降低先兆子痫和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
维生素D的缺乏症包括佝偻病,软骨病等。
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病症,也并不代表不缺维生素D。
减肥减不下来、情绪不佳、三高糖尿病、骨质疏松、容易抽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脏疾病等等,都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D。
胖人体内的维生素D普遍偏低
其实维生素D缺乏的状况非常的普遍,全球约有7%的人患有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维生素D缺乏。
根据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其中男性为16.1%,女性为26.8%;城市为24.7%,农村为17.8%。
想要确认体内维生素D的情况,可以去医院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浓度,评判标准如下:
1、严重缺乏 < 10 μg /L ( < 25 nmol /L)
2、缺乏 < 20 μg /L( 50 nmol /L)
3、不足 20 ~ 30 μg /L ( 50 ~ 75 nmol /L)
4、充足 > 30 μg /L ( > 75 nmol/L)
近几年疫情影响,居家时间变多,出门也要全副武装,也许你也已经缺乏维生素D了呢!
2
晒黑是最佳途径?
真的,而且越黑越得晒。
首先,很少有食物天然含有维生素 D,靠吃真的吃不够。
维生素D最多的食物是脂肪含量比较高的海鱼(如鳟鱼、鲑鱼、金枪鱼和鲭鱼)以及鱼肝油,牛肝、蛋黄和奶酪含有少量维生素 D 。
蘑菇中也含有一些,不过是维生素D2的形式,在人体内还需要转化为维生素D3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你不是生活在海边,吃海鱼像吃大米一样这么日常的话,真的很难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VD3。
而晒太阳就很方便,直接生成VD3,不过晒多少太阳才有效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老年人的合成能力就没有年轻人那么好;
皮肤比较黑的人抵御紫外线的能力更强,所以比皮肤白的人需要更多的日晒。
越黑越要晒,越晒就越黑,生活嘛,可不就是这么残酷。
一些专家机构和维生素 D 研究人员建议:
每天或周至少两次在不涂防晒霜的情况下让面部、手臂、手和腿接受大约 5-30 分钟的阳光照射,一般就能够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
你看,专家也说得模棱两可,到底要晒多黑,每个人都不同呢。
不过就算每天都需要晒足30分钟也不难做到。
上班路上少坐一站地铁改为走路,周末爬个山亲近大自然,能骑车到达的地方就不坐车。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每天都要晒太阳的动物,别让现代生活剥夺了我们的本能呀!
3
不想晒黑怎么办?
两全齐美的方法也是有的——上补充剂!
之前在分享我的日常“仙丹”的时候,就提到过VD补充剂。
VD补充剂是很成熟的产品,从刚出生的小娃娃到养老院的老爷爷,都可以服用。
选择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形式,二是剂量。
第一,选择VD3的形式。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产品都已经是VD3了,有一些还是VD2,两种都可以吃,但VD3更好。
第二,看剂量。
维生素D的含量一般都会用IU来表示,也就是国际单位。
根据专家共识,各种高风险人群的VD推荐摄入量如下:
0-1岁:400-1000IU/d
1-18岁:600-1000IU/d
19-50岁:1500-2000IU/d
>50岁:1600-2000IU/d
常见的VD补充剂的剂量有1000IU、2000IU、5000IU,对于不怎么晒太阳的普通人来说,补充1000-2000IU就够了,最多不要超过4000IU。
维生素D也并非越多越好,吃过量可能反而引起骨头中的钙流失到血液或尿液中,造成骨质流失,结石风险增加。
那么5000IU的是给谁吃的呢?
大剂量的补充VD需要经过医学检测,明确缺乏的程度,然后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
当然,按照食伴儿的一贯作风,肯定是优先选择更天然的营养来源。
本来就天生黑皮肤的我,还是坚持每周进行户外运动。
穿上运动服,把脸挡住,露出大腿,傍晚的阳光下骑行半小时,又均匀地更黑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