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称南海为什么呢?小编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时,南海被称为“涨海”,反映的是我国古人对南海潮汐现象的认识。相关文献记载有谢承的《后汉书》:“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三国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等等。“涨海”之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至《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时有:“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可看出已开始使用“南海”之称。至唐宋时期,“南海”称法渐多。
除此之外,南海在古时还有“沸海”、“朱崖海”等称法。
拓展:
什么是南海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是中国三大边缘海(黄海、东海、南海)之一,有约35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海域面积。南海是我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位最深的海区。南海还拥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以上就是关于东汉时称南海为什么的回答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首先用中文定名的东沙丶中沙丶西沙丶及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历来都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我国史籍对南海诸岛很早就有明确记载,东汉时称南海为涨海。那么是谁首先用中文定名的东沙、中沙、西沙及南沙群岛,并总称为中国的“南海诸岛”呢?他是一名大学老师,是南京大学地理学系的杨怀仁教授。1945-1948年间,杨怀仁先生在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兼任编审,他根据历史事实考证,首次用中文定名了东沙、中沙、西沙及南沙群岛,并将其总称为中国的“南海诸岛”。
杨怀仁教授是安徽宿县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后获该校地理系硕士学位。194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曾任四川大学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
1948-1951年杨怀仁先生在英国留学期间,担任伦敦中国留英学生会主席,组织了一系列介绍新中国的座谈会,并为抗美援朝举行募捐活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受留学生们的敬佩。1951年,杨先生以留英学生会主席身份带领17名留英学者冲破重重阻扰毅然回国。
杨怀仁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科学家,是地貌学一代宗师,是培养地貌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最多的大师之一。他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但在他心中,学生成长就是最丰厚的报酬,科海漫游就是最高档的享受,传世学说就是最殷实的家产。1997年,杨先生以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体现了他永远追求进步的崇高情怀。
杨怀仁先生是一名老师,是老师中的“大先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播知识,更要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播撒文明。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燃灯者。“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不仅仅是要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匠,还要立志做象杨怀仁教授那样具有大格局、大学识,顶天立地的大先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春秋岁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久久为功,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