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晴川阁导游词,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1、首先可以做一个自我介绍,再表达对游客的欢迎。2、接着根据规划好的旅游路线,向游客介绍湖北晴川阁的地理位置、独特风光、历史文化等。3、最后对游客表达美好祝愿即可。
湖北的晴川阁导游词1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洗马长街的禹功矶上,北为汉水,东为长江,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复建,历5年而完成,是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整个晴川阁占地约8000平方米,主要由晴川楼、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其他附属建筑群组成。1992年,禹稷行宫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获选为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景区。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
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晴川阁景区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20_年获批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湖北的晴川阁导游词2
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的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有"楚四名楼"之誉。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
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禹碑亭。亭内立有毛会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为武汉名胜之一。
湖北的晴川阁导游词3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1920_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到了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1983年,武汉市政府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阁名是由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之美誉。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希望晴川阁之行能够给您留下一次美好的回忆,谢谢大家!
湖北的晴川阁导游词4
晴川阁现在名称:晴川阁;用途:名胜古迹(原),名胜古迹(现);地址:汉阳晴川街;设计: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施工:云梦县第四建筑公司;结构:石木;层数:2层(禹稷行宫1层);建成时间:1864年(1985年重建)。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功矶上,始建于明嘉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隔江对峙,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与禹稷行宫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六七次,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
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
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禹稷行宫(禹王宫)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湖北的晴川阁导游词5
晴川阁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有“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誉。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 武汉市着名的文物旅游景观。
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晴川阁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探访团登晴川阁:立于江畔,寻大禹与武汉的传说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6日讯(记者刘远航)“西别晴川出汉关,扬帆东下水云间”“大别山之麓,晴川景最明”……晴川阁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之处,拥有依山就势筑台阁的雄奇风貌。7月2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行探访团登阁瞰江,看烟波浩渺、江流苍茫,探寻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
古人带你解锁江景新视角:“槛外分两汉,云中辨岳衡”
探访团成员在晴川阁观景台拍照打卡。 记者王海 摄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登上晴川阁,不少探访团成员感到惊喜:“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处打卡两江交汇江景的绝佳视角。”讲解员指着远方说:“在这里,我们和黄鹤楼隔江相望。”
“槛外分两汉,云中辨岳衡。”清代诗人何人鹤曾在《晴川阁》中这样描写道。龟山山麓遍布莲花湖、月湖、古琴台、晴川阁等许多胜迹,湖光山色,花红柳绿,令人怡然。但诗人极力推崇的却是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江汉合流处的禹功矶上,凭着楼廊的栏杆北望,但见汉水自西北迢迢而来,汇入长江,恰似阁分二水。向南望去,遥见南岳诸峰,层峦叠嶂,在重重浮云间时隐时现,依稀可辨。
讲解员在现场介绍:“在诗人看来,登晴川阁至少可以领略这么几种景致:一是大江潮涌,吞没荆江之月;二是鹤楼冲天,势压武昌全城;三是江汉朝宗,禹矶中分二水;四是长烟空濛,衡岳依稀可见”。
探寻大禹在武汉的传说,“龟山”这样得名
探访团冒雨游览博物馆。 记者王海 摄
大禹治水传说源远流长,历经各朝代和时期的流传、记载、考证,经久不衰,家喻户晓。2021年,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武汉大禹治水传说”项目依托丰富的大禹文化资源和重要传承价值,名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馆长、晴川阁管理处主任刘国斌研究员告诉记者:“民间关于大禹治水在武汉的传说内容丰富,史料文章中记载有:龟蛇锁大江、灵龟镇怪化龟山、大禹治水收赑屃、大禹贮粮米粮山、禹种殿前柏等。”
据传,来到江、汉交汇之地治水的大禹,上达天庭,命天神捉拿水怪。眼见神怪相斗,难分高下,大禹速遣治水大军中的灵龟大将助阵。随着两声巨响,灵龟与水怪同归于尽。灵龟腹甲被戳穿,水怪头骨被砸碎。
霎时,江、汉平和,云梦泽风平浪静。英勇牺牲的灵龟则化作一座山峦,矗在江、汉汇流一侧,永镇水怪于山底,成就大禹治水的功德,守护江、汉平安。江汉人感念灵龟大将,称其化作的山峦名为“龟山”。
“传说虽不能及,但走进博物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厚重的实感。”刘国斌介绍,博物馆内错落分布的禹稷行宫、禹碑亭等都是为了纪念大禹而建。其中,禹稷行宫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2013年被增补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
讲解员正在介绍大禹治水的传说。 记者王海 摄
“水孕育了长江文明、黄河文明,而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很多文化基因、精神内核,从大禹治水等传说中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刘国斌认为,大禹精神的内核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大公无私,造福于民的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刘国斌认为,大禹精神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维护群众路线、创建廉政社会、选贤任能、扶贫开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各项利民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
说到“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刘国斌给予高度评价:“从人文典籍、考古发掘、地质地貌等多方面呈现各种不同的长江文化元素,有助于让更多群众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探寻历史的渊源,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这里既有‘晴川杰阁势巍然,徒倚危栏览大千’,也有‘登临窥禹踪,挂席又南征’。”刘国斌说,晴川景期待着更多人来发现,大禹治水的踪迹等待更多人寻觅。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