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水浒传读后感心得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描写:1、首先可以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2、然后可以描写我从《水浒传》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3、最后可以描写《水浒传》这本书蕴含的道理。
水浒传读后感心得体会1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水浒传》这本书中刻画些浩大繁杂的场面,刻画了一百多名好汉的形象。场面十分吸引人,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武功高强并且很有心计的英雄好汉的故事,我更是爱不释手,故事的一切尽收眼底。
想必大家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吧!武松喝酒,醉得不省人事,差点被一只大老虎偷袭。然后,他不仅没有惊慌失措,相反,他还临危不惧,毅然地与老虎拼杀起来。最后,他灵活地躲过了老虎的进攻,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
读完这篇故事,我对武松从心中升起一种敬佩之意。
武松临危不惧。在一只老虎出现他面前时,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拼杀。我读这句话时就从毅然此种感觉到武松这种临危不惧,我就开始佩服他了。
武松还有一点,便是他的武艺十分高强。因为书上说老虎用三招来对付人们:一扑,一掀和一剪。这三招足以置人于死地了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武松虽高大,但步伐十分灵活,老虎用一半力气对付武松,但武松却全部都躲过了,还在老虎露破绽时见缝插针,给予有力的回击。由此可以体会到,他武艺高超、身手敏捷,这令人佩服。
可再看看我,我的缺点就立刻显现出来:平时,路上的一只小狗都会让我害怕,更别说是一只老虎了,要是见了这么凶狠的动物我肯定会吓得屁滚尿流;做一道奥数题时,我遇到了难一点的题就放弃,而不知道仔细读题后见缝插针;武松面临危险时临危不惧,而我却在别人打架时上去起哄。这些鲜明的对比让我惭愧。我和武松真乃天壤之别啊!
《武松打虎》这一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要向武松学习,照他面临困难时的精神学习,改掉我的缺点!
啊!《水浒传》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有一些宝贵的做人道理,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啊!
水浒传读后感心得体会2
这本书,情节曲折,能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本书,语言生动,使我学到了不少有用的写作手法;这本书,浪漫悲壮,使我感到无比的陶醉;这本书,充满正义,使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梁山好汉们那种为民除害的气魄。“这本书”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它就是人们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的之一——水浒传。
在水浒传这一本名著中,也有几位典型的人物。有为兄弟报仇,赤手打虎的行者武松;有英勇强壮,对宋江忠心耿耿的李元;有替天行道,后火并王伦的豹子头林冲;有身经百战,愿与众兄弟共同生死的花和尚鲁智深;有灵机妙算,聪明机智的军事吴用;有勇敢无畏,清正廉洁的及时雨宋江;有怒斩牛二,武艺高强的青面兽杨智;还有性格暴躁,有勇无谋的霹雳火秦明······在众多英雄好汉中,我最崇尚敬佩的人物就数豹子头林冲了。接下来,就请听听林冲的介绍吧!
江湖人称他为豹子头,他乃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身手不凡,武艺高强。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野猪林相救;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求心腹陆谦放火暗算。直到那时,他才彻底清醒过来,对朝廷再也不抱半点希望,杀了陆谦,冒着风雪投奔了梁山。后火并王伦,奠定了梁山基业,与众兄弟开始了“替天行道”的人生新旅程。听了林冲的简介,你是不是也开始特别地敬佩豹子头林冲了呢?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有拳打镇关西,有景阳冈赤手打虎,有大战清风山,还有妙请卢俊义·······其中,我最爱看的一篇故事,就是大破连环马。这一篇故事主要讲得是:高俅得知高唐州失陷,兄弟高廉被杀,气愤万分,它奏请皇上派大军进攻梁山,以绝后患的故事。在这篇故事里面,梁山好汉们齐心协力,终于大破了连环马,并且收获了多名猛将。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只有团结协作,才有可能成功。
读完了《水浒传》这本书,真是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看到了宋朝的朝廷之乱,而且还使我从梁山好汉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能够使我进步的优点。《水浒传》真是一本影响巨大,永垂不朽的经典名著!
水浒传读后感心得体会3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英雄好汉都令我深深感到敬佩。
林冲,外号豹子头,东京(现河南开封)人。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林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林冲走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
林冲这个人物家喻户晓,他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林冲这个人物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他是从深厚的封建土壤中产生的,他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还被列入国标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课文中,为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出身枪棒师家庭,他原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原先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然而,一个偶然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林冲的妻子被高俅义子高衙内看中,林冲因为身份低微不敢得罪高氏父子。但高俅父子泯灭人性,为达到霸人妻室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要人性命。林冲再三忍让也不罢手,非把他置于死地不可,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于是,一连串的打击倾泻到林冲头上。
林冲上山经历了一个十分痛苦的曲折历程。作家写林冲的故事并不是一笔完成的,而是由远及近,一步步走来,整个故事围绕人物的命运展开,首尾相连,步步紧跟,变化多样,惊险迭出,引人入胜。故事一开始,矛盾一出现,就提出一个决定林冲命运的大问题。如果林冲是贪生怕死、卑鄙屈膝的小人,他会用一纸休书把娘子抖手送给高衙内,可他恰恰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和高衙内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不能化解,无可救药,只能一步一步激化,达到高峰。作者在措写这一忠奸的矛盾时,直线上升,一气呵成。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面。这的确是—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水浒传读后感心得体会4
我怀着崇敬而愤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水浒传》,荡气回肠的字段化作一缕皓烟在胸膛中翻滚,悲凉不甘的呐喊化作一阵细雨在天地间飘散,得意张狂的笑声也随风而去……
《水浒传》的一百多章节道尽了宋朝的腐败无能,奸臣的贪污自利,有志之士报国无门,令人心碎惋惜,但这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哀?宋江的深明大义,鲁智深的嫉恶如仇,武松的智勇双全,李逵的忠厚率真,他们全遭奸臣的陷害,虽然已为国捐躯,但精神永存。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何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高俅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又是对奸臣仗势欺人,诬蔑忠良的谴责。在那个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的年代,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王朝化作充满遗憾的文字记入历史,让我更加珍惜这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但有些人却一副事不关已,漠然视之的样子,试问若没有这梁山好汉,宋王朝是不是毁灭的更快呢?
曾经一则轰动一时的新闻,有个幼儿在马路上玩耍,不幸被卡车碾压,许多路人经过时只是淡淡地看一眼,继续前行,或许人们害怕帮助孩子会惹祸上身,也许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他们任由这个幼小的生命备受折磨,最后只有一位清洁工帮助了她。若是梁山好汉见到此情此景一定不会袖手旁观,救小孩子与为难之中。
有些人黯淡了人性的光辉,但总有人点亮。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毅然张开双臂接住了从高楼上坠落的孩子,而自己却失去了一只胳膊,在记者采访时,她只是淡淡地说,这只是下意识动作,如果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的,她虽然失去了一只胳膊,但挽回了一条生命。她是伟大而幸福的,和那些麻木的路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梁山好汉是让人钦佩的,尽管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但他们个个充满正义感,一腔热血为国为民,他们虚怀若谷,心怀天下,忠义双全。若是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广为流传,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我们的生命会更璨烂。人们不再害怕做好事惹祸上身,“最美妈妈”也不会被舆论炒得火热,因为,这样的“最美妈妈”太多了,不稀奇了。人人都心系社会,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读后感心得体会5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袁运生:走中国自己的路
袁运生(左)接受柯平采访
袁运生,江苏南通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副主任。主持的课题“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获原文化部首届创新奖。
走中国自己的路
——袁运生访谈
文 / 柯 萍
柯萍(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袁先生您好!我受《美术观察》编辑部委托与您进行一次访谈。我们知道您在大学时被打成右派,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1979年,您创作了代表作首都机场壁画——《生命的赞歌》,再之后又去美国待了14年,并于1996年重新回到中央美术学院教书。回顾过去,您觉得最早对您的艺术成长起启蒙作用的人是谁呢?
袁运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然是董希文,他的思路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他就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的,他很明确,当时的艺术教育受西方影响挺大,主要师从希腊雕刻还有苏联的教学方法。但是他不一样,他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意识,他去敦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想这段经历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后来他提出“油画中国化”的主张,包括他画的《开国大典》,颇为简约、概括,颇具大色块意识,在审美上很有中国味。我上大学那会儿,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有的就追马克西莫夫那套,但是也有的人,比如我和费正,就很受董先生影响。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美院的,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作业常常是被贴在走廊上。那时候穷,买不起颜料,我在上课的时候,董先生就拿着两支大白往我画架旁边一放,然后他就走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很默契。后来经过反右运动,我被打成右派,到乡下劳动,但他心里一直是对我抱有很多期望的。记得我的毕业创作董先生给了5分,李天祥(他是留学苏联的)说这画只能拿两分,后来没办法,给了我4 。
袁运生在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讲话
柯萍:从表面上看,这是分数的高低问题,实际上是艺术方向的选择问题。通过毕业创作,实际上就已经显示出了您所思考的问题及方向。包括后来去内蒙古、云南进行创作,都是您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结果。
袁运生:是的。还有去敦煌,画了很多画,董先生都很支持。可以说,大学时代很多的经历,特别是遇到董希文,对我后来所走的艺术道路影响很大。
教学中的袁运生(右三)
柯萍:您当年画的那组云南白描,影响很大,现在好多学国画的还在临摹,您也不是学国画出身,您的国画基础和技法能力是怎么得来的呢?
袁运生:其实,我拿毛笔画画不是从云南开始的,我小时候就喜欢在家里的一个石桌上用毛笔蘸水写字画画。在我的学生时代——那时候中央美院还在王府井,第三节课会休息20分钟,我常常利用这个时间跑出去,用毛笔在东安市场附近画速写。还有大学一二年级寒假的时候,我临过一套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后来分到东北工作,好多速写也是用毛笔画的,要说基础,可能就是这些吧。所以,去云南画那些白描人物,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有幸读过石涛的“一画论”。这对我当时画白描写生和后来的创作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袁运生在创作
柯萍:云南白描是为机场壁画而做的准备吗?
袁运生:不是的。实际上,我在云南画白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机场壁画这回事,这是个巧合。也许是他们看到了我画的白描,就想到找我画机场壁画吧。因为刚刚到过那里,有兴趣,体验也比较深刻,很自然地就画了这个题材,这是一种巧合,如果没有云南白描,我可能画另外一种题材。
袁运生在学术讲座上发言
柯萍:这些年来,经常遇到媒体就机场壁画事件采访您,由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在公众场合展示带有裸体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所以,这件作品也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但是,另一个问题也由此产生,好像人们的关注点在“裸体”上,而不是在画面的构思、构图、色彩处理等艺术问题上,您怎么看?
袁运生:这个事情,如果有什么议论,应该是理论家的事情,画家有什么想法也不会直接说出来。如果这件事情从历史的角度讲,它的意义就在于在公众壁画里出现人体或者说裸体,你可以说它是改革开放的象征,尤其是那个时间点——1979年。最有趣的是这个画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定夺的。从根本意义上讲,邓小平同志支持这张画,是因为他是留过学的。我想他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改革开放也需要有某种象征性的东西出现,所以,他正面支持这件作品。我自己对这件作品画面的构思和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就这个题材来说,我不是为了画裸体而画的,而是出于画面需要方面的考虑。事实上,我到西双版纳去,那里的少数民族的思想是很开明的,他们天然地就和自然结合在一起,女人脱衣服去河里游个泳,洗个澡,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并不像汉族人,条条框框那么多,封建主义留下的遗迹还很多。所以这张画就是画少数民族的生活,汉族人看了可能觉得不可想象,这其实也不奇怪。
袁运生在艺术考察中给学生讲解
柯萍:您觉得“机场壁画”风波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袁运生:通过画机场壁画这件事,让我走出一条路,这对我是一种鼓舞。这张画经过许多磨难,最终是被高层领导肯定后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我想,可能是美国人看到一张画居然能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他们对“事件”感兴趣,他们是宣扬艺术自由的嘛。所以,他们邀请我去美国,这也是为了显示他们的所谓自由吧!
2012年,在永济市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考察
柯萍:您接受了这个邀请,一去就是14年。在此期间,您创作的作品跟之前的画风完全不同,有些画看似受表现主义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
袁运生:我刚去美国时,他们安排我见了美国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包括德库宁,他的画是表现主义,当时我拿了白描给他看,他很感兴趣,还送给我一支他用过的油画笔做纪念。我没有刻意去学习哪个主义,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会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同行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相互的,可以说,在美国绘画交流的这些年,拓宽了我的思路。我后来画了一些画,有抽象的、有表现意味的,这是我在学习西方艺术的过程中做的一些事情。我有过这样的探索经历,但这不等于我会一直这样走下去,这只是我一个阶段的学习方式而已,像我在塔夫茨大学画的那张大壁画,包括我做的丝织壁挂,都完全是在中国思路指导下进行的创作。
2004年5月,在北石窟寺
柯萍:为什么从美国回来?
袁运生: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突然宣布绘画雕刻死亡了。我不认同,他们把“变”看成一个最根本的因素,这显然是受进化论影响的结果。可那也未免太快了吧!这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才会发生的事情,在我看来是可笑的。此外,靳尚谊院长曾去过美国,我陪他看了一天的美术馆、博物馆,他发现我对现代和传统都很懂,就对我发出邀请,请我回国教书,所以,我就回来了。
柯萍:去美国之前,您的道路是很清楚的,去美国之后做的这些探索,使您得出结论,您要回头走中国之路,这个结论有两层意思,一是您通过这样的探索,吸取了他们一些有益的经验,二是与此同时,您看到了如此快的艺术变迁,让您觉得这样的路是走不远的。
袁运生:对,所以1996年回国后,我第一个演讲的内容就是我们必须要走中国自己的路。
袁运生在中国美术馆个展开幕式上讲话
柯萍:在1996年的中国,好像下海经商的浪潮很高,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大脑。这个时候,您回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四画室任教,当时的教学是觉得现代主义艺术这部分比较弱,他们是想让您来加强这部分的教学,而您又提出“艺术教育要走中国之路”,您当时对这个想法认同吗?
袁运生: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或怎么看,认不认同,虽然短时间内可能做不到,但在教学上,我觉得应该要有明确的方向。要给学生指明一条路。这不光是四画室的事,我带学生下乡考察、看石窟,学生有感兴趣的,也有排斥的,因为看不懂。这更加剧了我的想法,觉得必须要让中国的艺术经典变成教材走向课堂,就这么一个月的下乡考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袁运生 汲水的民工 布面油彩 44×60cm 20世纪60年代
柯萍:所以,后来您提出基础教材的改革问题,要把中国最经典优秀的造型艺术作为巨大的资源库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而不是仅仅待在博物馆里。
袁运生:是的,因为这些年考古发现很多,我去了那么多的地方,对中国古代的彩陶、玉器、青铜器、石雕、壁画,再到文人画、书法等都做过考察。从这些不同的造型门类中,能体会到中国拥有一个独立的造型体系,不同于西方,无论是造型的观念、语言、材料、审美都不一样。既然美国都宣布绘画雕刻死亡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跟在他们屁股后头,把他们走过的路又走一遍,这岂不可笑?而自己的好东西躺在那里没人研究,或是在教育里没有体现,真是让人痛心!
袁运生 拉马头琴的蒙古老汉 布面油彩 60×44cm 20世纪60年代
柯萍:您的课题获得了原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并且拿到了国家批给的专项经费,这意味着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袁运生:是的,现在想想我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在2010年的时候,我曾给当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写信,阐述了艺术教育的问题及改革的想法,获得了她的肯定和支持,并给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示,为了艺术教育的改革,请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同时,我获拨款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复制教材及研究。
袁运生 侧立妇女像 纸本白描 135×60cm 1978年
柯萍:在这些年的考察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袁运生:这些年我们去各地普查,拍摄大量的资料,回来后又做比较和遴选,从中选出适合当教材的古代经典作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了几十种了,还在继续做,主要是青铜器与石刻。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对青铜器的价值有了深入发掘,因为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与别国的青铜器雕塑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礼器,是祭祀用的,所以有很强的精神性和观念性,那么它是如何通过造型来实现的呢?我觉得这非常值得研究,同时,它也是理解“观念性”这一理念的极好教材。石雕作品当中,我们有汉代的霍去病墓石刻,那是极为本土化的雕刻,非常具有概括性和写意性,我们还有很多佛教造像,虽然佛教文化是印度传来,但很快就中国化了,这些雕刻给我们学习具象造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我说我们的资源极为丰富。
袁运生 人像 纸本白描 95×68cm 1978年
柯萍:您提出把中国古代青铜器、雕刻、书法、绘画中的经典作品作为基础教学的教材,是基于什么理由呢?
袁运生:我提出四个种类的划分方法,也即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雕刻、书法、绘画。简单点说,青铜器解决的是对观念性艺术的理解与造型基础,雕刻解决的是对立体的具象造型的认识和学习,书法解决的是对于抽象性这一概念的认识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解决的是平面造型的观念、语言和表现的问题,这四个方面合起来是完全可以建构起一个中国自己的造型体系的,并且都可以作为一流的教材。我还是那句话,如果中国的艺术教育里面没有中国自己的造型经典做教材,那么,所谓的传承和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袁运生 密议 纸本设色 180×192cm 1991年
柯萍:我们的美术教育从西方引进至今,差不多有百年历史了,您觉得这中间的得失是什么?
袁运生:五四运动的产生主要基于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环境。包括我们的美术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被引进的,“科学”的概念在当时就是“先进”的代表,包括科学的观察方法、解剖、透视等学科,这些学科都是为了促使我们画的东西更加准确和真实,所以,把西方雕刻拿来当教材,在当时被认为是进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的美术教育还缺少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经过了这一百年,到了现在,中国在考古上不断有新的发现,经济也越发强大,这使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走过的路。
中国的美术学院不应该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中零星开设一些书法、线描课,在一些枝节上做文章,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太没有理想了。我说的传统不是指开设相关课程,而是要让整个艺术教育体系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大国,留下来的东西那么丰富,所以重建一个中国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是没有问题的。一百年前,有人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我说,我们要中学为本,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文化资源我们都可以学习借鉴,以推动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这才能传承发展我们自己的文明。
袁运生 骚动岁月 油蜡、色粉、蛋清、墨、麻纸 240×240cm 1995年
柯萍:您在去年的中国美术馆个展的自序前言里提到“中国的艺术教育的第一口奶”的问题,就是要在学生初学画时,首先接触到我们自己的好东西,而不是西方的,您认为这很重要。
袁运生:是的,很多人对此缺乏意识,我们的艺术教育其实问题很大,西化的观念、方法、审美趣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让我们的后代不会欣赏我们自己的东西了。现在的基础教学还在画希腊雕刻,还在把苏联的那套教学体系当成是基本功训练的必经之路。在我看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什么时候自觉地从文化意识去考虑问题,就能够有真正的进步了。都说这个时代再也培养不出像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家了,但是要怎么改变呢?我想,这不但需要思想,更需要行动。
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在艺术道路上的对错,只关乎你自己,教育的方向可是一代人啊,我希望我们在教育岗位上的知识分子能行动起来,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他们派来老师参加我们组织的关于基础教学研究的高研班,回去后,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课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就非常好。我们今后还要继续办高研班,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年轻老师参加进去,共同研究如何教学。
袁运生 寞 油蜡、色粉、蛋清、墨、麻纸 240×240cm 1996-1998年
柯萍:您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上,展出的作品有油画、水墨,表现形式上具象、抽象、写意,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创作?
袁运生:谈到创作的话,我觉得石涛的“一画论”对我影响特别大,无论是油画、水墨,这些作品多数不是事先想好的,而是画了一两笔之后,我就确定往哪个方向走,顺势而为,然后画下去。我很可能几天之内会画很不同的画,这些画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一段时候内,我可能画油画,另一段时候,我可能画水墨,或者丙烯。我喜欢用不同的纸,我从来不事先设计好一个固定的样式,我觉得,这些东西加在一块儿就是我的样式。同时,我不止画一种类型,比如写意画,这个形式对我来讲不重要。总之,在一段时间里,我对什么感兴趣就画什么,画画的方式是每个人的选择,这就是我画画的态度。
袁运生 大家和睦相处 纸本设色 145×368cm 2013年
柯萍:最后问一个轻松的话题,您除了画画之外的爱好是什么?
袁运生:年轻的时候,喜欢踢足球,我还是南通队的代表,参加过江苏省的比赛。在冬天的时候,我曾跑到无锡去比赛,我喜欢运动。说实在的,我现在天天画画,也不觉得累,这和我年轻时候喜欢运动有关系。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经过这种锻炼,那我现在可能也画不了这么大的画。现在嘛,我几乎没有什么运动,除了画画和工作之外,就喜欢看看新闻。我喜欢关注每天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应该关心政治、关心社会的发展,虽然我没有什么机会直接参与,但我从内心是关注这些事情的。
袁运生 看无字碑 布面油彩 300×400cm 2014年
柯萍:要想深入了解艺术家,就要看他的画,还要了解他的艺术主张,生活态度等。当然,这不是一次聊天或问答就能解决的,希望这次访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您,了解您的艺术。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袁运生:很愉快,谢谢你,也谢谢《美术观察》!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