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很熟悉飞夺泸定桥,那么飞和夺有什么含义?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在飞夺泸定桥里,飞形容速度快,像飞起来一样,夺是指夺取,这里指的是在很短时间内夺取泸定桥,说明当时的情况比较紧急、凶险,也说明了中国红军的英勇。
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情节发展,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了飞夺泸定桥的飞和夺的含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飞夺泸定桥”并非一件事,而是包含“飞”和“夺”两大事件
对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都学过了,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由于课本中叙述比较简单,使得许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当时泸定桥的北岸,敌人已经修好了桥头堡,而且架好的重机枪直接对着拆去木板的13根光光滑滑的铁索,红军纵然是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更何况是人呢?
课本对“飞夺泸定桥”的“夺桥”是这样叙述的: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小学生重走“长征路” 飞夺泸定桥
其实,课本的这段叙述完全符合史实,只是叙述的简单了些,读者的目光直接聚焦到了22位勇士攀着铁索,冲向对岸的叙述,而忽略了这句“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所有武器”,就是红四团的重机枪、轻机枪、步枪。
“飞夺泸定桥”包括两个部分:“飞”和“夺”,这两个动词包含的意义深刻。“飞”指的是红军“抢时间”;“夺”指的是红军如何夺桥。
我们以“飞”和“夺”两字引领,去还原这段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
绝地逢生,只能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9日,中央红军3万多人渡过金沙江,一路北上,顺利地穿过彝民聚集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队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和干部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安顺场南岸渡口。
红军在安顺场一共找到四条船,这四条船,只有一条是好的,其余三条都需要修。用四条船。把全部红军渡过去,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这里悬崖绝壁,搭浮桥是不可能的。此时,川军杨森的部队距离安顺场也只有三四天的时间了。
毛主席读书多,知道在离这里大约320里的泸定县有一座铁索桥,书上说有,现在有没有,不知道,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中央军委立刻决定:在此兵分两路。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在此渡河,渡河后组成右纵队,由刘伯承和聂荣臻指挥,沿大渡河北岸向上游的泸定方向前进;红一军团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由林彪指挥,沿大渡河南岸奔袭至上游的泸定桥,在那里夺桥渡过大渡河。其他部队和中央纵队随后,一律立即改变行军路线向泸定桥前进。
只有泸定桥这一条路
也就是说,红军必须夺下泸定桥,因为安顺场这个地方三面临山,一面是水。说白了,这里就是“绝地”,不冲出去,那就真成了“石达开第二”了。因为1863年5月,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就是在安顺场全军覆没的。
蒋介石紧急从重庆飞往了成都,红军赶往泸定桥,已经不是秘密了。蒋介石命令川军立刻追截。川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立即命令第四旅袁国瑞部火速向泸定桥增援。袁国瑞命令第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沿大渡河南岸阻击红军;第十一团团长杨开诚沿大渡河北岸阻击红军。
“生死时速”抢时间,“飞”到泸定桥
恩格斯说过:“如果说在贸易上时间是金钱,那么在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放过有利的时机,不利用机会调派优势兵力对付敌人,这就是犯了战争中可能犯的最大的错误。”
南岸的先锋就是那个被林彪称为“能跑”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从安顺场到泸定桥160公里,路途都是沿大渡河两岸崖壁凿出来的山路。红四团采用了三大策略,克服重重困难,以人类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按照上级的要求准时到达了泸定桥南岸。
第一,遇到敌人采取“能绕就绕,不能绕就打”的方针
5月27日清晨,四团出发了。
沿着小路刚刚走出15公里,就遭到对岸川军的射击,为了不耽误时间,四团决定离开小路上山。在大山里大约走了十几公里,遇到了一个连的川军,他们可能是敌人的运输队,因为他们正在把搜集到的粮食往北岸运。四团先头连一个冲锋,把这个连打跑了。
继续前进,有一座小桥被川军炸毁了,四团费了很大力气架桥。又走到一个叫菩萨岗的隘口,这里有川军一个营的兵力把守。黄开湘和杨成武商量后决定打,因为绕过去,太费时间。四团采用了正面强攻和迂回包抄的策略,很短的时间就把一个营的川军打趴下了,收获还颇丰:俘虏敌人100多人,缴获枪支100多支,其中机枪就有十多挺。
第二,顾不上吃饭,连续强行军
红四团从27日清晨出发,边走边和敌人打仗,到了28日的午夜,他们跑出离安顺场40公里的地方,官兵们又累又饿又困,决定休息一下,28日早晨5点继续赶路。
28日5点,四团按时出发,没走出几公里,军团指挥部的通讯员骑着匹大黑马追了上来,把军团长林彪写的纸条交给了黄、杨两位指挥员,林彪要求他们务必在29日6点之前到达泸定桥,也就是说,四团必须在一天之内走完120公里的路程。
这是“生死时速”!这就要求四团24小时要不间断地奔跑才行,黄、杨决定:豁出去了,跑!
想到一个寓言故事:说一只狐狸在追赶一只兔子,结果兔子跑得飞快,狐狸没有追上。有人就嘲笑狐狸说:“你不是特厉害特能耐吗?怎么连只兔子也抓不住呀?”
狐狸说:“嗨,你们不懂,对于我,不就是一顿饭吗,可对于兔子,那可是命呀!”
这个比喻或许不太恰当,但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对于川军,也就是多一条河和少一条河的问题,对于红军,那可是命呀!所以,红军除了拼命,别无选择。
四团开始了强行军。跑了一天,到了28日晚上7点,杨成武算了一下,离泸定桥还有60公里。
第三,冒雨前进,和敌人点火赛跑
仅仅喘了一口气,四团继续奔跑。
夜深了,天降大雨,四周一片漆黑。战士们只能摸黑赶路,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体力的透支到了极限。他们在黑暗中把背着的米拿出来,仰脸就着雨水,把生大米放进嘴里慢慢地嚼,来补充点能量。
半夜的时候,雨停了。四团官兵不敢点火把,怕被敌人发现。突然,他们看到对岸出现了火把,经过辨认,认出是川军。既然川军可以打火把,我们为什么不能?四团的官兵就让俘虏向北岸川军喊话,让对方认为是自己人,敌人果然上当。
就这样,黑暗中的大渡河两岸,红军在南岸,川军在北岸,都举着火把,向着泸定桥前进。
与四团齐头并进的是川军三十八团的一个营,营长周桂。他的这个营奉命火速前往泸定桥。他选全营最精干的官兵组成了一个突击排,任务是,赶到泸定桥北岸,把铁索桥上的木板拆卸下来。
两边队伍并行走了几十里后,川军宿营了。四团的干劲更高了,跑啊!
大雨又下起来了。没有人理会大雨。29日6点,四团到达了泸定桥南岸,一到南岸,四团就向泸定桥北岸的川军李全山部发起了进攻。
狭路相逢勇者胜,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桥长101.67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链接两岸,其中9根为桥面,4根为扶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北岸桥头的桥楼已经被沙袋紧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从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枪正对铁索。此时,桥面铁索上铺的木板已经被抽去了。
北岸防守的是川军李全山的三十八团。这个团的先头部队是三营,就是和红军在大渡河两岸齐头并进的那支川军。三营的先头连,连长叫饶杰,这个连比红四团先两个小时到达北岸。饶杰让他们赶紧拆桥上的木板,由于士兵太累,还有人犯了******瘾,所以拆桥速度缓慢。
三营营长周桂来了后,加派士兵拆桥,并且开始构筑工事。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几乎和红四团同时到达。双方一见面就开始了对射,在对射过程中,李全山团竟然有50多人受伤。
下午,四团的夺桥方案定了:二营和三营火力掩护,一营分三个梯队正面强攻。
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带领21个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冲锋,三连在他们身后拿着木板铺桥面,三连的后面是一连,任务是在铺好的桥面上发起最后的冲锋。
下午四点,夺桥开始。22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双方开始了疯狂地火力射击和压制。最后,22勇士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了过去,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就在红军勇士快要接近北岸的时候,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
飞夺泸定桥22勇士
红军冲进了大火里,22人无一人伤亡,只是把眉毛、胡子和衣服烧焦了不少。后续部队冲过泸定桥,在泸定县城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巷战,川军被打败了。
曾有人问我:说川军在北岸碉堡里有机枪,枪口对着桥面,桥上22勇士就是活靶子,怎么会“飞夺”呢?他们又不是鸟?
我就此问题咨询了一位当过野战部队团长的主任,他说:
第一, 机枪一般打的是弧线,被射击的对象只有在弧线范围内才能被打中;
第二, 敌人碉堡里的机枪射手只能来回扫射,他的头不能露出来,更不能瞄准目标,因为,南岸的红军也有机枪(四团路上就缴获了10挺机枪);
第三, 桥只有101.67米,交战双方都在步枪和机枪的射程之内,南岸北岸一对打,桥上的22勇士只管大胆地爬铁索就行了;
第四,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次“飞夺泸定桥”,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一场勇气和胆量的大比拼。
据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记载:“几年前,有人问一位曾经参与泸定桥战役的国民党军官,为什么红军在夺取泸定桥时阵亡的人那么少。他说那是因为国民党军队使用的枪已经老得掉牙,子弹都发了霉,开枪的时候大部分子弹甚至都打不到对岸。”
如果这位国民党军官说的是实话,又为我军能“飞夺泸定桥”提供了另一个依据。
据《学习强国》里的“看党史”披露,说是在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四团三营七连的60名战士从泸定桥下游两公里拐弯处偷渡过河到了北岸,他们的突然出现,使得敌人腹背受敌,战斗意志立刻崩溃。
5月29日晚上10点,刘伯承和聂荣臻提着马灯,在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引导下,走上了泸定铁索桥。刘伯承来回走了好几趟,他自语道:“泸定桥,泸定桥,我们胜利了,胜利了!”据说,“军神”的左眼渗出了泪水。
刘伯承
1935年5月31日,毛主席走上了泸定铁索桥。走到桥中央,他扶着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
对22位夺桥勇士的奖励是:每人一套列宁装、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水杯和一双筷子。这是当时红军中最高的物质奖励。
但是,22勇士的名字却无从考证,只知道5个人的名字和当时的职务。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党支部书记李友林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三连党支部书记刘金山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三连副班长刘梓华。
黄开湘和杨成武
黄开湘,又称王开湘,出生于1901年,江西弋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征时任红四团团长,飞夺泸定桥之后,又和政委杨成武一起突破天险腊子口。1935年11月,身患伤寒病,不幸逝世,享年34岁。
杨成武,出生于1914年10月27日,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1939年,杨成武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时,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一炮干掉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4年2月14日逝世,享年90岁。
参考书目:黄允升的《毛泽东三落三起》;王树增的《长征》;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