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是指女性为了表示自己终生不嫁,而把头发像已经结婚的妇女一样盘起来。自梳女是因为女性地位低下,不甘心忍受虐待而出现的一种行为。
自梳女的产生是因为古代的男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同时封建礼俗的苛刻,有些女性因为不甘受到虐待而选择孤独或者与自己的女伴相持终老。
自梳女一旦决定梳起自己的辫子,就不可以反悔。自梳女可以走出自己的闺房,可以经商或者打工,但是不能出现不轨的行为,否则会遭到毒打或者浸猪笼。
后来明代后期,因为蚕丝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女性有了独立谋生的机会,再到后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提高,自梳女的习俗就慢慢消失了。
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生活是怎样的,反悔了之后还能结婚吗
我相信自梳女这个词对很多小伙伴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一个词汇。如果看过香港老牌导演张之亮的《自梳》,那肯定知道什么叫做自梳女,刘嘉玲饰演玉环和杨采妮饰演的意欢,生动形象的演绎了在旧社会压迫下,女性遭到男权社会剥削后的反抗,最终自愿成为“自梳女”。
一、自梳女由来自梳女一词兴起于清朝时期,盛行于晚清末年。在时代的进程下,部分女性不再地位低下、忍气吞声地卑微活着,燃起对男权社会挑战的怒火,她们不愿嫁人生子,自己外出工作养活自己,不依靠男人生活。为了区别于扎双辫子的未婚妙龄少女,她们自己给自己梳起头发,由此得名“自梳女”。
“自梳女”的出现,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旧社会崩坏瓦解的信号。清朝末期,伴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西方国家逐渐地走入封闭落后的中国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入,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平等自由的思想,西方列国将工厂机器、流水线作业大批地引进到中国,开设纺织厂、棉花厂等雇佣关系的工厂。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仅有资本主义的工厂,还有以左宗棠为首的洋务派,也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建设工厂,这就为当时的晚清社会创造了充分的就业条件。老百姓不再以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耕劳作,作为唯一的生存方式,家中剩余劳动力(比如女性、孩童、老人等)纷纷走入工厂,这其中以家族中的女性为进厂工作的主力军。
女性有了不菲经济的收入,不仅是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的生活,更是在进入工厂后,率先接触到西方人人平等的自由思想本质。有了钱财、有了远见、有了自由的平台,那么女性的自由思想觉醒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当时的晚清封建社会,男性占据社会主要地位,女性一生只能听从男人的声音。出生听从父亲安排,到达适婚年龄后,由父母包办婚姻,嫁给素未谋面的丈夫,如果丈夫是一个好吃懒做、花天酒地的人,妻子也无法改变窘困的婚姻状况,只是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生儿育女孝顺老人。
性格独立的女性开始提倡女性社会地位,反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生活,男性不能主导女性的一生命运。在行为上做出反抗,那就是不结婚,不生子,一辈子只靠女人自己,完全不依靠男人的生活,不接受男人婚姻的压迫,完全由女性掌控自己的一生。这就是最早的“自梳女”。
二、自梳女生活“自梳女”并不是一时兴起的随口之言,如果一个女性强烈地想要成为一名独立的“自梳女”。
首先,需要一个繁冗而庄严的自梳仪式。提前和算命先生算选定吉日吉时,地点就是当地的“姑婆屋”。在确定好时间地点后,提前三日进行香薰沐浴,吃斋念佛,在佛祖菩萨面前起誓,发誓自己这辈子不愿嫁人,自愿终生不嫁。
其次,之后在吉时吉日开始正式的自梳,一般由年长的自梳女帮助新自梳女,梳起发髻。年长的自梳女在梳的过程中念一梳福,二梳寿,三梳精心,四梳平安等等的八福诀。梳完头发后,自梳女会换上精心缝制的新衣服,权贵富裕家庭还会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最后,父母会在家中为自梳女准备一个独立的房屋。经过自梳仪式的洗礼,自梳女们就是独立的女性,不用再依附于谁生活,可以独立撑起一个家庭。
在完成自梳仪式那一刻起,周围的父母亲人好友近邻,都将不再逼迫自梳女结婚生子,自梳女也可以每日抛头露面,进行正常的工作、社交,虽然社会上会有一些反对声音,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自梳女、加入自梳女的行列,这种意向在清朝末期尤为强烈。
不仅是一些适婚女性从一开始就自愿成为自梳女,还有一些遭受了不幸婚姻生活的妇女,也加入到自梳女的行列中来,她们大胆的反抗封建男权社会,为女性的自由和平等发声。
三、自梳女晚年生活自梳女一旦加入,一辈子不可以反悔。封建社会信奉神鬼之说,当初加入自梳女的时候,向佛祖菩萨发过誓,要一生成为自梳女,如果违背誓言,神明将降下灾祸惩罚不受诚信之人。同时,还会受到周围邻居的议论、排挤。
在当时清末的社会背景之下,交通条件极其匮乏,常见的出行方式只有步行和马车两种,都是不能满足举家搬迁。所以,百姓的道德舆论压力是非常恐怖,如果一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冷漠和歧视的环境下,势必会击垮一个人的意志,最终走向死亡。
在一些极端地区,若自梳女出现僭越行为,还会出现将反悔的自梳女,严刑鞭打、吊起双手置太阳下暴晒,甚至还会装进猪笼丢进河里活活淹死。在其死后,也不允许其父母收殓尸体埋葬,只能由其他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在荒郊野岭草草埋葬。
年老或者生病的自梳女,只能回到“姑婆屋”生活。自梳女们是不允许在父母亲家中死亡,死亡之后也没有人会在清明节、鬼节扫墓祭祀,所以一些自梳女被迫成为了“守墓清”。
自梳女的晚年生活有一些悲凉的意味,没有爱人的陪伴也没有子孙绕膝,只有同样的年老衰弱的自梳女作伴,在生病的时候,很可能得不到细心的照料。
四、总结自梳女文化这种极端的反抗行动,虽然反抗了男性的社会地位,但是对于女性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禁锢,只是这种禁锢换了一种方式重新加固在女性身上。这是一种注定会被时代抛弃的文化,所以在清朝灭亡后,迅速走向衰微。
从兴起到衰败只有短短300年左右的历史,虽然时间没有时代前进的道路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却也是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但自梳女是女性的一首悲歌,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东西,去换取独立自由,所以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