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慈是对什么人的称呼

人气:406 ℃/2023-03-27 00:41:07

令慈是对别人母亲的敬称,也被称为“令堂”,通常在书面语中使用的较多,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涵养。而父亲也可以用令严、令尊等进行称呼,在古代,慈父严母是人尽皆知的,所以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非常合适。

令慈是对谁的称呼

在我国古代,和人交往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或者是名,而是使用敬称,无论是对长辈、朋友、小辈等都有专门的敬称,这些敬称现在已经不常用了,所以有很多人在看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意思。

令慈是对对方母亲的敬称,也被称为“令堂”,在书面语中,你妈妈、你母亲这样的称呼始终不够官方,所以我们大可以用令慈来代替,比方说,令慈的身体可还康健?这样会显得自身文学涵养较高,容易获得人的好感。

有了对别人母亲的敬称,那肯定也相应的有父亲的,通常可称呼别人的父亲为令严、令尊,在古代慈母严父是人尽皆知的,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的。

令慈是对什么人的称呼是谁的尊称

第六课|“令堂”这个称谓,只能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当作敬辞,是从美和善良的本义引申而来的,用于赞美与对方有关的人。以“令”来敬称的称谓都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令尊”是敬称对方的父亲,“令慈”是敬称对方的母亲,“令兄”是敬称对方的兄长,“令弟”是敬称对方的弟弟,“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敬称对方的女儿,等等。只有敬称对方母亲的“令堂”一词十分费解。那么,“令堂”为什么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呢?这要从古代中国的建筑样式说起。

古时候的房屋,面南背北,内部分为三个部分:堂,室,房。最前面是堂,“堂”不住人,是家族举行祭祀或者接待宾客等礼仪活动的处所。“堂”建在一个高台上面,台前有台阶,或为三阶,或更多阶。之所以建在台上,是为了防潮的缘故。“登堂”一词,就是指必须登上台阶才能进到堂内。

“堂”后面(也就是北面)的建筑,正中的一间叫“室”,因此,所谓“登堂入室”,就是指登上“堂”,然后穿过“堂”,才能进入后面的正室。“室”的两侧叫“房”,东边的叫“东房”,西边的叫“西房”。正中的“室”为主人所居,两侧的“房”则为晚辈所居。

“堂”高大轩敞,又是祭祀的重要之地,后来引申用来泛指房屋的正厅,因此古人就把一家之主的父母尊称为“高堂”。举行祭祀之礼的时候,一家的主妇也就是母亲通常活动于东房的北部,因此用“北堂”来指代母亲。

《仪礼·士昏礼》中规定:“妇洗在北堂。”“洗”是盥洗用的器皿,主妇盥洗都在北堂,因此北堂又称“北洗”,有小门和台阶通向北边的户外。《诗经·国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意思是说:去哪里弄到一支萱草,把它种在后院的背阴处。

“谖草”即萱草,又称忘忧草,其实就是黄花菜。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忧,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所居的北堂的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也让母亲忘记忧愁,因此就将母亲的居处称为“萱堂”。唐代诗人聂夷中有一首著名的诗《游子行》:“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这就是将对方的母亲尊称为“令堂”的来历。“北堂”或“萱堂”用来作为对自己母亲的代称;“令堂”则只能尊称对方的母亲,如果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堂”,就会让人笑掉大牙!

古代诗文中常常出现“椿萱”一词,比如唐代诗人牟融的《送徐浩》一诗中写道:“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椿”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它有多么长寿。因此古人就把它拿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寿。后来为一切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椿寿”。

“椿萱”合称就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堂上椿萱雪满头”的诗句就是形容父母都老了,头发都白了。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许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撰文:许晖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