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的象征与意义

人气:298 ℃/2023-04-03 18:56:25

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戒”的意思是警戒,惩戒。“尺”的意思是尺度,标尺,标准。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阔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

戒尺有什么意义

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小木板,对学生有训诫、警示的意义。

佛教中有一种法器,也叫戒尺,是警示修行人令修行人心不放逸的意义。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教鞭和戒尺是一种负激励的工具。

戒尺的象征与意义?

教育的“戒尺”,究竟应该在谁手里

近日,常州一家小学决定"吃螃蟹",把"戒尺"还给老师。该校校长说:"我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我们就要去做。"

(听证会现场)

戒尺对于上世纪出生的人,有着深刻而又严肃的意义。戒尺在近代教育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是惩戒学生的象征。"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都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戒尺是帮助学生们走向正确道路的指引和警告。

(戒尺)

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关戒尺育人的典型小故事,无不给人以启迪与教育。

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就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刘墉的孙子犯了错误,总会自己拿出"家法",也就是戒尺,请爷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然而现在的戒尺逐渐从教育中消失了。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甚至小祖宗,在家里呼风唤雨,家长舍不得批评更不忍心惩罚。到了上学的年龄,许多家长一听闻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立马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老师。在各种家长和舆论的压力下,老师的形象越来越"温柔""随和",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之前一位小学老师的辞职信在网络上火了。这位老师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此前,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点燃了部分家长不满的情绪,要求老师登门道歉,并扬言要把老师告到教体局。于是这位老师非常惶恐地辞去了老师的职位。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该小学老师的辞职信)

这位老师或许在这件事情中有不妥的做法,但是家长们为孩子"维权"的意识太强烈了。而且成为现代教育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师在教育中只能用赏识和鼓励来教育学生,"教育惩戒"成为了禁区。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中,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阶段,身心尚未成熟,对许多事情不能判断对错。正是需要有人纠正指引的时候。如果孩子做了不对的事情,自然是要接受惩罚的,老师正常的管教也是职责所在。而并非像许多家长所言,年龄小就有资格犯错,就错的理直气壮。孩子因为年龄还小犯点错是正常的,但是犯错之后的管教就非常重要且必要了。难道老师就看到孩子犯错之后不管不顾,任由他自由发展吗?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的小毛病在未来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把"戒尺"还到老师手中,让学生有所畏惧,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近些年网络上经常曝光的各种幼儿园老师打骂孩子的新闻让所有家长心里都揪了一下,尽管孩子上完幼儿园了在小学也不放心。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问:"戒尺"给老师了,不就是让老师们名正言顺地体罚孩子吗?

把"戒尺"还给老师,不是赞许体罚,而是重拾对学生的惩戒。惩戒,是为了戒,而不是为了惩。

教育惩戒是手段与目的的结合,只有符合教育目的的惩罚方式才是教育惩戒。不符合教育目的,甚至反教育的惩罚方式不是教育惩戒。以体罚为例,体罚是惩罚方式的一种,它是指通过对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的行为。体罚有损人格尊严,会给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且体罚宣扬暴力,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反教育的。但在教育过程中,怎样明确区分体罚和惩戒,还是仍需探讨的。

"戒尺"无论是在谁的手里,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把"戒尺",有所敬畏。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