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亦未寝什么梗

人气:128 ℃/2022-11-10 22:29:00

怀民亦未寝什么梗?今天就跟小编来看看吧。

怀民亦未寝这个梗原本是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诗表示了苏轼对于自己的仕途不顺的感叹。原本的意思是苏轼睡不着觉,找自己的好友张怀民,发现张怀民也没睡觉,所以邀请他一起进行赏月。

经过网友的恶搞,这个梗相关联的是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人半夜叫门,然后本来睡熟的怀民被叫醒了。这个梗将这个视频与原本苏轼写出来的诗词进行对应,这个与原本的诗词中写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反差。很多的网友还在留言相关的内容,都是一些关于这个梗的趣味内容,这个梗的笑点就在于这个视频与诗词的反差。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网友脑补:在睡梦中的张怀民,被兴致冲冲的好友苏轼叫醒,配上睡眼惺忪的表情包令人一笑。

拓展小知识:网络流行语大全

1、躺平

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

佛系的工作生活,不追求高薪职业,不追求买房买车,不追求结婚生子,也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2、内卷

内卷即“向内演化”,是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

也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多用来形容高校或职场里的“非自愿”竞争。

3、民不聊生

现代人因生活压力过大没有生孩子的意愿,连聊一聊生孩子这件事都不愿意。

4、天菜

天菜指让说话者特别喜欢的人,理想型,

即“Ta是我的菜”的加强版,通常是用来强调某人的外表或者性格非常惹人喜爱,令人产生好感。

5、爷青回

爷的青春回来了。形容与青春久别重逢的喜悦。

用来表达人在经过长久的变化后,面对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喜悦之情。

6、凡尔赛

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

指的是说话方式先抑后扬,自说自话,明贬暗褒,假装很苦恼,很不开心的样子,却暗暗的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装B。深谙凡尔赛文学的人,被称为“凡尔赛人”。

7、什么是快乐星球?

泛指简单/沙雕的快乐。

该梗出自少儿科幻电视剧《快乐星球5》,男一号马嘉祺唱的土味魔性rap。

8、绝绝子

有2层意思,可以根据不同语气可以判断是嘲讽或者是赞美。

9、夺笋啊

“夺笋啊”其实是“多损啊”的音译。

10、鸡娃

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11、干饭人

一种豪迈的吃饭方式,对待美食的热情,可以形容这个人能吃,喜欢吃。

另一种含义是除了吃饭啥也不会,干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

12、运费过敏

指网购的时候一看到有运费的商品就会浑身不舒服,像得了过敏一样,从而产生抗拒心理,东西贵了我会纠结买不买,你收我邮费我就直接不买!

13、yyds——永远滴神

这个梗是“永远滴神”的拼音缩写,字面意思是“永远滴神”,用来表达某样东西或某个人很优秀,像神一般令人惊叹;现在“yyds”逐渐演变成粉丝们在弹幕中吹捧各种事物的固定格式。

14、 awsl——啊我死了

是“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一般用来形容对看到可爱之物时的激动心情。

15、 nbcs——没人在乎

是英文单词“nobody cares”的缩写。

16、xswl——笑死我了

是汉语“笑死我了”的拼音缩写。

17、nsdd——你说得对

是汉语“你说得对”的拼音缩写。

18、 ssfd——瑟瑟发抖

也是汉语拼音“瑟瑟发抖”的拼音缩写,用来形容感到害怕,惹不起。

19、zqsg——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首字母缩写。其含义为认真了、走心了的意思。是如今的饭圈常用语。

20、 kswl ——磕死我了

“嗑死我了”首字缩写,嗑cp的意思,用来形容非常喜欢自己支持的荧屏或小说中的情侣。

21、 u1s1——有一说一

U1S1是数字和字母谐音混合的缩写,即实话实说,按道理讲的意思,常作为开头使用,就事论事。

22、yjgj——有句说句

是“有句说句”的意思,跟“有一说一”类似;

23、skr——si ge

拟声词,发音 si ge,例如比如“热skr(死个、人了”、“你真skr(是个、小机灵鬼

24、 dssq——大势所趋

dssq用于讽刺一些制作目的就是为了跟风玩梗,博取眼球的作品。

25、 ssmy ——盛世美颜

“盛世美颜”的拼音首字母缩写,饭圈用语,赞美自己喜欢的明星颜值高。

26、 wlsw——外来生物

饭圈用语,指不懂自己饭圈事的人

27、bhys——不好意思

28、9494——就是就是

数字汉字同音延伸出来的

29、dbq——对不起

比sorry还要简单的dbq,好玩

30、bdjw——不懂就问

“不懂就问”是微博、论坛等平台中常见的提问用语,指“我不懂这个梗,请告诉我它是什么意思”。

31、跌妈不认

“跌到妈都不认识了”的缩写,形容自己买的股票基金与日剧跌的现状。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怀民亦未寝为什么突然火了

“怀民亦未寝”火上热搜,文学中的“高低情商”差别能有多大?

最近,网友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送上了热搜。在这篇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中,“怀民亦未寝”的表述引起了大家的调侃,苏轼很可能是强行拉着睡眼惺忪的张怀民出来刷夜,原先美好的记叙瞬间变得接地气了。

网友们还脑洞大开,各种热梗调侃接二连三,没想到一篇再熟悉不过的古文,硬是被读出了跨时代的“感同身受”,譬如说“你这个年纪你这个阶段怎么睡得着”,譬如说“砰砰砰!怀民:谁啊?苏:怀民亦未寝”……

其实创作此文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已有四年了,他当时有职无权,近乎流放,但是全文的基调却是寂寞而不冷清。

不论张怀民当时是否真的恰好未入睡,这种写法本身合乎苏轼所追求的潇洒风流的境界。

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一直体现着这种风流的态度。“风流”向来是中国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想精神范畴,把深邃和从容、艰巨和轻松、高雅和放任结合在一起,苏轼作为作为一名拥有极高才情的文学家,他的放浪和风流有自己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但同时他也有英气豪情的一面。在他被贬第二年先后所作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智者风流和豪杰风流分别得以表达。

《赤壁赋》体现的风流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种婉约优雅的智者风流。那段著名的对于“水与月”的讨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就是苏轼所向往的通脱豁达的自由风流境界。正是被贬期间的穷困境地,使得他生出了对人生世事豁达淡定、放浪形骸的姿态。

随后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历来词评家视为“真千古绝唱”,其中的“风流”人物聚焦于周瑜,这完全是苏轼本人的创新理解和情志寄托。“江山如画”的自然景观和周瑜“羽扇纶巾”的儒雅化形象,正是他内心深处的政治和人格理想的意象。虽然生命的短暂和被贬的局限始终存在,但是苏轼的魄力正是能够于局限中进入潇洒“风流”的境界。

对苏轼自身情志与境界追求的了解,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怀民亦未寝”这样看似不合事实,却是“高情商”的表述。

其实,我们在阅读文学的时候,不论是小说、诗歌、或是散文,都往往感到难以解释自己阅读中体验到的惊异与美感。

文学是情感的表达,而对情感的审美又不同于对科学真伪的考察,或者对道德善恶的判断,从具体的经典文本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对文学的审美阅读有更深入的体会,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种情感的高低情商表达究竟有何不同。

01 读小说要看到人物的情感和心灵

在我们读四大名著时,往往会读到很多不合理的情节,比如《西游记》显然是基于传说想象和艺术加工,又如《水浒传》中很多英雄的体力和胃口显然有夸大之嫌。

但是,艺术本身不同于科学,它的真在于情感方面,而不是物理的真实。一部好的小说目的在于深挖人心理深层的奥秘,就需要通过假定、虚拟,以超现实乃至荒诞的因果,达到更高程度的真实。

比如“武松打虎”的情节,就在当代遭到了很多网友吐槽,老虎怎么可能被几十拳打死,这段描述有太多不合科学之处,简直和“给老虎一个滑铲”的段子差不多。

早在晚清,就有学者认为武松打虎写的很假,他说武松一只手将老虎的头按到地下,另外一只手握紧拳头,猛捶,就把老虎捶死了,这是不可信的,因为老虎的腰又长又软,即使摁住头,它的四个爪都会挣扎,武松这时恐怕就必须用另一只手摁住它的屁股,这样僵持下去,最后精疲力竭时,吃亏的肯定是武松。

但是,《水浒传》设想的这段情节,假设武松没有被老虎吃掉,却打死了老虎,其间过程却将武松这一人物打出了他的常规状态,使得武松身上的“人性”得以凸显。这段情节也成为了几百年间感染无数人的经典。

武松之所以打虎,不是出于为民除害的目的,而是因为执意不听店家的劝告,哪怕看到告示也为了面子,“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直到一阵狂风,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出现在眼前,这时武松惊叫一声,瞬间“酒都做冷汗出了”,由自信变为恐惧,甚至紧张地打断了贴身哨棒。

这时,就出现了那种“不科学”的打虎方式,老虎被拳头打得七孔流血、头骨都破裂了,而武松的拳头却丝毫无损。

打虎之后,武松却变得实际了,他希望将老虎拖下山卖些银子,但是“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神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当他在山脚遇到两只猎户扮的老虎时,心态却是“阿呀,我今番罢了”。虽然他的体力被神化了,但正是心理上的凡人化,使得武松形象越来越贴近读者。大英雄的小心眼,他面对老虎的恐惧,都会感染我们,使得我们获得对自我、对人性的审美体验。

又如许多历史粉批判《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刻画,认为存在太多的虚构,也使得大众误解了曹操。但是为什么这种虚构的文学形象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成为了名言?

其实,艺术作品本身有独立于历史科学的审美价值,而且《三国演义》的虚构特别有天才。它不仅丑化了曹操,也对他进行了美化,它虚构了曹操主动设计刺杀董卓,也虚构了曹操在陈宫面前的大义凛然,乃至感动了陈宫。这种虚构的感染力在于,它成功地表现了曹操如何由英勇无畏的好人,变成了奸诈的小人。

对曹操的虚构,最精彩的是体现了他本身的转变根源在于其心理的“多疑”,这种多疑是一种可怕而罪恶的多疑。罗贯中虚构了曹操性格逻辑的转折点:多疑。它每逢情节发展,都成为关键。曹操的多疑,其逻辑是由极端怀疑变成极端恶意,乃至迅速地出手。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作为高度艺术成就的极致,体现了曹操由极恶到无耻,乃至于理直气壮。

从伦理角度,曹操这一人物是个恶人,但是从文学的角度,他却是一个很丰富很复杂的人,是一个不朽的审美形象。因为它把丑恶的人物的内心、他的生存状态、他隐秘的自我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曹操是集审美、审丑、审恶于一体的一种体验,它让读者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人性。

02 诗歌的意象和意脉你看懂了吗?

古典诗歌本身是抒情言志的,它的审美规范形式对内容便有所要求,我们在中学时期都学过分析诗歌要从“意象”开始,但是意象本身究竟有怎样的生命力?

贺知章的《咏柳》家喻户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许多人分析这首诗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指出诗中的比喻,尤其是后两句“十分巧妙”,但是难点恰恰在于比喻究竟如何巧妙。

诗歌是以情动人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首好诗恰恰需要以诗人的情感来同化物象的特征,“意”要决定“象”。贺知章的比喻,并不完全符合柳树和春风的客观特征,但是诗的美在于主观情感的真诚,诗人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观察柳树、体验春天,就使得柳叶和春风发生了“变异”。这种情感带来的想象是自由的,它的审美价值也是独立而非功利的。

但是如果局限于每个单独的意象,而忽略了一首诗中意象群落之间的有机结构,也容易陷入“得象忘意”的困境。古典诗歌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作者的情感往往不断变化,在诗中便潜藏了一股“意”的脉络,它将不同意象串连起来,比意象更加隐秘而难以把握。

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人们往往关注这首七律的颔联和颈联,被如此华丽的语言和美好春色所感染,然而,深层次的“意脉”却容易被忽视。

其实“浅草才能没马蹄”最为精彩。通常春天来临时,一般先是“江南草长”,然后才是“杂花生树”,然而这里却是花已经开得“迷人眼”了,而草才仅仅淹没马蹄。这种分析还是限于象,背后更深的“意”,是骑在马上的人对浅草的瞬间的发现、微妙的惊喜。

但这也没有分析到贯穿首尾的意脉,由颔联到颈联的转变,关键在于诗人发现“浅草”的惊喜到如此程度,以至把它看得比乱花迷人更精彩,以至这个骑在马上的人,宁愿不骑马,在白沙堤上行走,和大地、浅草相亲。这个贯穿首尾的意脉完整性出来了,草比花更可爱的情感特殊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李白的绝句被历代诸家公认为成就最高,他的《下江陵》也在七绝“压卷之作”榜上有名,它虽然只有四行,却包含着李白复杂的生命体验和艺术创造的种种奥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此诗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而被流放,刚刚得到赦书,全诗自然体现了归心似箭的情感,许多人也分析过为何三峡如何险恶,李白在前两句却夸大其速度,这体现了他内心的轻松和解脱。但是为何不说“轻心已过万重山”,而说“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人说,李白这首诗的诗眼是一个“轻”字,似乎还不太恰切,因为忽略了“轻舟”与“轻心”之间微妙的差异。正是这一字之异,使得诗人的感觉和俗人的感觉划出了分水岭。轻心,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直接传达是吃力不讨好的;一旦把它转化为感觉,在船上的诗人的感觉,由心轻变成舟轻,读者就不难被感染了。三峡潮水奔流,舟越是轻,就越是不安全,但是在诗歌里,偏偏要说轻舟才有安全感。

这里面情感对“舟”的同化,并非显性的形变或质变,而是通过整体的“意境”。绝句第三句向来体现“婉转变化”的工夫,这首诗前两句是相对独立的视觉描述,在第三句转化为听觉;而猿声由悲变为美,显示出高度的凝神;到了第四句却突然终结,转为已达江陵的欣喜和安宁;而猿声与默默的欣喜、行舟与静的安宁之感、持续的欢欣与终点的突然抵达,这些构成了多重张力。

“轻舟”好于“轻心”,正是因为诗歌整体的情感层次变化。

03 文学作品背后的境界你看见了吗?

文学中的情感并不只限于审美价值,虽然审美价值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是真、善、美有相互渗透的层面,诗言志,文载道。

人的精神如此丰富复杂,在每个文本中都只是反映了一个人心灵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甚至是一刹那,审智的层次也往往不易被解读出来。

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什么不能被解读为“钓鱼”?“钓雪”和“钓鱼”,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价值层次。

“钓雪”是不计功利的审美价值层次,是天地与人生的高度统一,超越于外部环境的严酷,是人物内心的高度平衡,也解脱了内心的物欲压力。钓雪的特殊性,还在于是“独钓”,但这个人物却没有孤独感,有些像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中的“无心”境界。

“钓鱼”则是实用功利层次,绝对是“有心”的。即使就功利而言,这么寒冷的天气,即使不冻死,能够钓到鱼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但是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规范和审美,诗中的人是理想的人,不怕冷,享受孤独,没有功利目的,那是一个无心的境界。在柳宗元《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中,他就更为现实,因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而离开石潭。

在王维的《辛夷坞》中,意境的空灵似乎缺失情感的变化,却带着禅意的哲学:“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里可以感到意境,感到意象之下的主观意味的微妙,但诗中点明“无人”,意脉却应该是人的。

红萼是鲜艳的,开在山中,本该有欣赏的目光赋予它情志价值,它却不受“无人”的影响,兀自花开花落,生命自然运行,与人的喜怒哀乐的情致毫无关系。

这里的精粹在于表面上“无人”的感知,实际上还是有一种目光,坦然的、淡定的目光,看着生命的生长和消逝的过程,心境似乎微波不起。

但是,这种情感的不变,却有更深的意味,那就是某种带着禅意的哲学。万物皆自然,人的情志只有遵循大自然的时序,才是自然的、自由的,这本身超越了世俗的观念,进入了人生更高的哲理境界。某种意义上,这更符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理念,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神品。

《岳阳楼记》洋洋洒洒,实际上是滕子京请范仲淹帮忙写“记”,范仲淹本人写作时根本没去过岳阳楼,完全凭借想象写成了千古名篇。这篇散文的核心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实际上套用了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然而范仲淹的名言却比孟子的更有感染力,孟子以逻辑的演绎见长,所说的完全是道;而范仲淹却以情感和理性动人,情与志、情与理交融,既是哲理,也是抒情;而且在语言上,同样是对称的表述,范仲淹的语义的对立是双重的,第一重是“先天下”和“后天下”,第二重是“忧”和“乐”,意味更为丰富。

此外,在音节和节奏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是一样的意思,但是节奏上感觉就精彩得多。

“之”字使得“忧”和“乐”在语音上得以重复,而语义上有所区别,这造成一种短距离同与不同的张力,在两句之间又构成一种对称效果,由语音和语义的相关性和相异性,强化了情理交融、情志互渗。一唱三叹的抒情韵味由于这种结构而强化,构成了此文的最亮点。

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表述,乍看起来不合逻辑,或者语言十分简单通俗,却有着强烈而无形的感染力,这便是文学的审美价值,所谓“无理而妙”。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包括了审美、审丑、审智多个方面,也需要我们对不同体裁的审美规范、意象意脉、语言结构有着更为细致深层的把握。

##20211130

本期活动

你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了哪些“高情商”的表达?你对文学的“无理而妙”怎样看待?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送出本期主题图书《审美阅读十五讲》。

审美阅读需要培养我们内心的情感,审美情感是非理性的、非功利的,它有着不同于科学和伦理的价值,是自由的象征。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审美阅读十五讲》,孙绍振著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校园霸凌,让我失去了整个青春

《鱿鱼游戏》中的科技敌托邦,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真正的“人民戏剧家”,我只服他一个

今天我们都是苏轼的知己张怀民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4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