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分层、出现结晶物主要是蜂蜜在适宜的温度下出现了结晶情况,蜂蜜结晶和里面含有的葡萄糖结晶以及波美度有关,要是蜂蜜波美度低且温度低于15℃,一些含水量大但也有葡萄糖结晶的蜂蜜就难以形成结晶,结晶的葡萄糖就会出现在下面,形成分层。
到了冬天的时候,温度会骤然降低,不仅人们会感觉到冷,加重的蜂蜜也悄悄的变换了形态,很多蜂蜜会出现分层、固化等情况,这也就是蜂蜜的正常结晶问题,并不是蜂蜜变质或者是买到了假货。
蜂蜜分层并伴随有结晶物,多是蜂蜜结晶了,这些在底部的白色库里是蜂蜜中的葡萄糖结晶,而之所以有的结晶,有的不结晶,是因为蜂蜜结晶和其里面葡萄糖结晶体多少以及其波美度高低都有一定关系。
若是蜂蜜的波美度比较低且环境温度低于15℃的时候,一些波美度比较低且含水量较大的蜂蜜也会有葡萄糖结晶,不过因为浓度比较低,难以完全形成结晶状,所以结晶的葡萄糖就会沉淀在底部,上部就是果糖溶液,从而出现分层情况。所以说市面上大多分层的蜂蜜就是分泌质量比较差,含水量较高。
蜂蜜结晶了,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蜂蜜为什么那么贵?
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蜂蜜是大家热议的一种食品,一直以来被站在养生与保健的风口浪尖。关于蜂蜜,它为何那么贵?结晶的蜂蜜又是否能吃,重点和大家说这样几件事情。
蜂蜜,为什么贵?因为品牌和大家对于所谓“养生食品”的热捧,所以蜂蜜很贵。
蜂蜜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养生佳品”,如果您细心观察,您经常会看到超市售卖的蜂蜜会出现“结晶状态”,为何会结晶?结晶的蜂蜜好还是不结晶的更优质?关注蜂蜜,告您真相。
蜂蜜结晶很正常:蜂蜜,归根到底是一种“高糖溶液”,它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物质就是葡萄糖和果糖,糖类物质的含量(65%—80%)大于水分的含量。正因为含有如此多的糖类物质,所以蜂蜜并不稳定,经过低温存放一定的时间后就可能会凝结成固体,这是蜂蜜常见的一种物理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蜂蜜“自然结晶”。
请大家放心,蜂蜜结晶的过程中,只是单纯从液态变成了固态,整个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成分无改变,更没有有害物质出现,仅仅是颜色变浅,对身体无害,一种正常现象。
换而言之,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和蜂蜜中葡萄糖的浓度决定了蜂蜜的晶体状态和结晶速度,果糖决定了蜂蜜的甜度。蜂蜜结晶与否和结晶程度的大小和蜂蜜种类、储存环境有关,与品质无关。
举一个例子,洋槐蜜中的果糖含量高于葡萄糖,甜度很高,但不易结晶。
蜂蜜,放置过程中出现结晶和变质、掺假并无关系,如果您在选购的过程中发现了“结晶蜂蜜”,这很可能和它的储存环境(低温)有关,只要产品在保质期内、包装密封且生产厂家正规,完全可以购买。
无论是结晶蜂蜜还是未结晶蜂蜜,其实只是蜂蜜在不同储存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形态,皆可以放心选购和食用。
所以,衷心希望大家可以客观看待蜂蜜,没您想得那样好,营养物质并不神奇,含有更多的只是糖类物质,吃蜂蜜不会抗癌,也不会治病;对于这种所谓的“养生食品”来说,适量品鉴别盲目,科学看待,希望您能智慧生活。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