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是华尔兹,华尔兹是圆舞曲的音译,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因舞蹈时需要由两个人成对旋转,所以被称为圆舞曲,现在通行的圆舞曲,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
圆舞曲是华尔兹,华尔兹是圆舞曲的音译。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在18世纪后半叶时常见于社交舞会等场合,19世纪时流行于西欧各国,因舞蹈时需要由两个人成对旋转,所以也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分为快、慢步两种,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是小快板,拥有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等特点,著名的圆舞曲有《蓝色多淄河》、《邀舞》等。
圆舞曲的发展
在18世纪89年代,维也纳的华尔兹作为社交舞,很快就传到了欧美其它国家,也被称为慢三步,使用的3/4节拍的音乐,抱握姿势以闭合位置为主,在第一拍时身体低下来,二、三拍时身体升高,从而形成波浪式的移动,后续发展的维也纳华尔兹,是从华尔兹演变出来的速度很快的舞步,也被称为快三步。
趣知识 | 圆舞曲的发展历史
圆舞曲源于奥地利北部山区兰特尔的农民舞蹈,故又名“兰德勒”。原先只在民间盛行。到了19世纪之后,便普遍推广开来了。说起来,与那时欧洲的战乱及法国大革命的风暴有关。各国人心思动,许多人想从狂舞中得到某种安慰,而圆舞曲显得热情奔放,毫无拘束,很快便受到青年男女的欢迎。但这时还受到一些上流社会人的抵制。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曾与夫人包利奈哀还产生过激烈的争论。夫人责问丈夫说:“亲爱的,你怎么能提倡大家来学这种席俗不堪的华尔兹(圆舞曲)呢?……”梅特涅说:“那是多么好的舞蹈,很快你也会喜欢它的。”这位首相力排众议,大力鼓励推行圆舞曲。故此,在历来的音乐典籍中,都记载着这位首相的名字。
当然,这种早期的农民舞曲,发展成现在的圆舞曲,也经过不少音乐家的努力。首先是韦伯和舒伯特。他们把圆舞曲节奏加快,区别于慢三拍的小步舞,并应用在舞会及自己的作品中。尔后,维也纳小提琴家蓝纳,又把它改良、丰富。最后再由圆舞曲大师约翰·施特劳斯全面对圆舞曲进行改造和提高,他一生中写过《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等168首脍炙人口的圆舞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音乐遗产,被世人称为“圆舞曲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