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是

人气:296 ℃/2023-04-21 13:36:41

中国美术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是文人画,文人画是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区别于民间、宫廷画。文人画始于唐代王维,在文人画中大多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的回避,取材山水、花木,抒发个人感情的意境,重视书法、对画中意境的表达,是其重要特色。

什么在中国美术史上占主流地位

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是文人画。文人画又被称为“士大夫写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这类绘画和民间、宫廷画有很大的差别。

文人画起源于什么时候

文人画始于唐代王维,画文人画,作者大多回避社会现实,取材于山水、花木,抒发个人感情,还有对民族压迫或政治腐朽的讽刺,体现的是士气。文人画重视书法、文学修养以及画中意境的表达,对于传统美学思想以及写意等技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人画的特点

从文人画的历史来看,它必须具有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等特点,封建的士大夫是经过科举层层选拔出来的,因此画出来的画也文气十足。文人画的创作是兴之所至而来,承载的是画家当时的心情,它也是一种综合型的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一体,体现了画家极高的文学素养。

中国美术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宫廷画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画

透过明清人物画,看中国传统“齐家”观

12月12日,龙美术馆(西岸馆)特别引进的“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专题展将正式对公众开放。

在中国早期绘画里,人物画因其特殊的叙事性所赋予的教化功能,使其在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以后文人画兴起,山水画、花鸟画成为主流,人物画逐渐被边缘化。明清时期,人物画在绘画史的地位固然不再显赫,但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家族生活与信仰之形象化表达需求的增长,表现昭穆有序的祖宗画、内外和谐的行乐图、人神共享的吉庆画,以其“成教化、助人伦”“修身、齐家”的社会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本次展览分“敬祖——宗法礼制”、“悦己——闲居雅集”、“享神——风俗信仰”三个部分,由湖南省博物馆策划、联合长沙大观文化共同呈现。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陈叙良介绍,“齐家”是治理社会的前提:

“此次展览把目光聚焦于明清以来的传统祖宗画和行乐雅集图、风俗人物及道释神仙图,尤其是从家庭出发,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展现明清以来的传统中国家族社会和普罗大众的生活与信仰,希望能让看展的观众对家庭和家庭生活有所启发。”

敬祖——宗法礼制

第一部分“敬祖”,选取27件明清以来各式祖宗的“标准像”,不仅有一代人的“形影”,也有几代人的“宗图”,甚至还有整幅牌位图,将中国民众“慎终追远”的信仰,真真切切地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图画祖先“形影”作为祖先崇拜独特仪轨的一部分,其目的正如《秦氏家族祭祖像》题赞所言:“新传宗图,世代相继,不惟使祖宗之神灵有所式凭,而子孙之昭穆亦因是而(序)”。

湖南省博物馆藏品《曾左彭胡杨画像》,从左至右分别创作了彭玉麟、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杨岳斌5位湘军名将,他们身着朝服、正襟危坐,非常少见。

湖南省博物馆藏的《何绍基画像》,不仅描绘了何绍基单个的人物形象,且增加了座椅、地毯等细节描述,使得画面更具文人气息,更加具象与写实。龙小编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何绍基身上“貂皮大衣”的顺滑触感。

清代晚期祖先“形影”又出现了变化,不仅描绘单个人物,有的还加上了山水画屏、童子侍女等,增添了些许文人气息,同时吸纳光影、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呈现出更加写实与具象的面貌。

八品文官夫妇四人像(局部),绢本设色,177x111cm,清中期,大观文化馆藏

《八品文官夫妇四人像》正是吸收了西方光影、透视的绘画技巧。中间男子是八品农政司,创作者对他的描绘十分写实,通过光影的细微变化,详细刻画了其眉骨、眼窝、面颊,相比而言身旁的三位女子则表现得非常程式化,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悦己——闲居雅集

第二部分“悦己”,通过十余件将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仪式化地“定格”的行乐图,展现了当时四海无虞、社会安定、民众家居享乐的生活。如费俊士所画《同堂悟对图》,描绘有主要人物五人、僮仆三人,僮仆烹茶奉水,一派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据题跋可知,画中年纪较大的夫妇为费俊士的父母,年纪较轻并排而坐的夫妇为费俊士的叔嫂,“孑然一身旁边坐”的应为费俊士本人。

同堂悟对图,纸本设色,133x68cm,1867年,大观文化馆藏

闺阁晏居图扇面,绢本设色,24x52cm,清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闺阁晏居图扇面》是本次展览中唯一一件表现闺阁女子生活场景的画作。作品右侧有松树、仙鹤,两位女子倚栏聊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通常象征祝寿、长寿,鹤寓意高洁、清雅。这把小扇也许是清晚期某位女性送给自己闺蜜的生日礼物。

行乐图通常是将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仪式化地“定格”。这一南北朝时期就出现的绘画主题,暗含四海无虞、社会安定与生活富足的创作背景与祈望,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雅集是文人间凝聚情感、交流学术、传播思想的一种聚会形式,雅集图可说是更大规模的行乐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乐雅集图逐渐增加了反映世俗家居享乐生活的场景,由单纯的文人聚会图泛化到各色人等参与的大聚会“合照”。甚至布局画面的“道具”和题跋,如精心选择的文房四宝、生活用具、盆景怪石等,皆与画中人的身份气质密切相联,参与讲述画中人的品味和价值取向。

享神——风俗信仰

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不乏名留画史的杰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等。明清以来,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内容变得更加世俗与多样化,增加了节庆、赐福、贺寿等不常见的题材,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三部分“享神”,精选了明清以来,画面内容更世俗和多样化的各类“风俗画”和“神仙图”20余件。

婚庆图,绢本设色,131x68cm,清中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如《婚庆图》表现了古代娶亲场景:婚轿落在庭院中间,新人的婚礼仪式在其后的高堂里举行,高堂一侧表现了奏乐的场景,另一侧则是宾客献贺礼的场景。画面细节把握精准,生动地描绘了宾客宴饮及闺房内景。

遐龄多子图,纸本设色,126 x76cm,清中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遐龄多子图》用屏风分隔出三层,描绘了24个嬉戏玩闹的小朋友,以及送子娘娘、文昌、钟馗等多位“神仙”,整幅作品传达出人们对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期盼。

天官赐福图,纸本设色,181x95cm,清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天官赐福图》也是“享神”部分的重要作品。所谓天官大帝是指负责掌管三界神灵和众生的功过薄籍的“上元一品赐福天官”。民间认为天官大帝会在正月十五上元节下人间,裁定人间的善恶福祸,所以正月十五也是天官大帝赐福的日子。由于具有“赐福”的象征,因此民间把天官称作“福禄寿三星”中的“福”星;直至现在,仍有“天官赐福”的说法,也表现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本次展览将展至2021年3月7日,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李君娜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