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是华尔兹。圆舞曲有时也被音译为“华尔兹”,这是一种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乡村舞曲,18世纪时在一些贵族、上层舞会中流行,是当时的社会舞步,到了19世纪的时候流行于西欧各国,因为跳舞的时候需要两个人成对旋转,因此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不同于其他维也纳作曲家的严肃作品,它比较轻快、活泼,是为了适应一般民众和大众品位形成的“轻音乐”,圆舞曲的舞步分为快、慢步两种,现在社会中流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是小快板,旋律流畅,第一拍的重音突出。
圆舞曲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音乐,英文名称是“Waltz”因此也被翻译成华尔兹,它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德勒舞曲”,后来在维也纳等城市中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也有维也纳圆舞曲一说。
圆舞曲的代表人物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它创作了《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等一系列维也纳圆舞曲,并积极到欧洲各国穿模维也纳圆舞曲,使其风靡全欧洲,有“圆舞曲之王”的称号。
「音乐百科」圆舞曲和波尔卡的区别
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波尔卡起源于捷克民间,随着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逐渐被上流贵族所推崇,走入欧洲宫廷。施特劳斯父子创作了大量圆舞曲和波尔卡舞曲,因此,与这个家族渊源颇深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圆舞曲和波尔卡舞曲就成了主角,欢快优美的旋律渲染了节日气氛。
那么圆舞曲和波尔卡有哪些区别呢?
圆舞曲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是起源于十八世纪后期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当时称为“连德勒”)。圆舞曲主要是由几首小圆舞曲构成的,其中的每一首小圆舞曲在结构上大都采用了二部曲式。这一体裁在奥地利民间一经产生,就辗转流传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宫廷和民间社交舞会场合,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都创作过圆舞曲;十九世纪的舒伯特、柏辽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过圆舞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将圆舞曲从民间的舞场带入高雅音乐厅,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出大量传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蓝色多瑙河》更被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皇帝圆舞曲》(Kaiser Walzer,op.437)是小约翰•施特劳斯1889年的作品,同年10月相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奥地利经典电影《茜茜公主》中就有这一首圆舞曲的呈现。
波尔卡圆舞曲
波尔卡舞曲,起源于十九世纪波西米亚的一种民间舞曲。波尔卡在波西米亚语中是“半”的意思,说明这种舞的舞步比较碎,是以半步为基础的。从这点上,也可以想象出波尔卡是一种欢乐活泼的舞蹈。波尔卡之于捷克犹如玛祖卡之于波兰,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就首先致力于波尔卡舞曲的艺术加工。此外,德沃夏克、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均作有著名的波尔卡作品。
《闲聊快速波尔卡》由小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58年,又称《叽叽喳喳波尔卡》,是小约翰最有名的快速波尔卡舞曲之一,也是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出次数较多的曲目。全曲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生动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