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是我国哪个城市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

人气:412 ℃/2023-04-29 10:50:47

湘绣是以我国湖南长沙作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带有鲜明的湘楚文化色彩。湘绣最早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在后袖的发展中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绣品着色富于层次,成品精致,如同画一般。

湘绣是我国哪个城市的特色

湘绣是湖南省长沙市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之一,主要用蚕丝、纯丝等各种材料以及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制而成,色彩鲜明,针法千变万化,绣出来的作品不管是山水、花鸟鱼虫、动物、人物等都具有艺术效果,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湘绣注重写实,往往成品质朴优美,在结构上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诗词、书法等和刺绣结合起来,形成一幅又一幅的艺术品,这样是湘绣流传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湘绣的历史价值

湘绣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艺术底蕴深厚,有“最珍贵的刺绣品”之称,还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元首,促进本国文化的传播。

湘绣在传统文化上的示意图

湘绣,从毕加索画风到“相片”主义

一口银针,十个玉指,百束丝线,绣出万物风华。刺绣,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传承至今,以粤绣、湘绣、苏绣和蜀绣最负盛名。每个绣种都各有风格,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湘绣,要说它作为刺绣能“一招致胜”的必杀技,那便是一个字,真。

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绣落英能招来蜂蝶,绣禽鸟能听闻鸣啼。描物栩栩如生,摹景如临其境。恍惚之间,刺绣也不是刺绣了,反而像看一张写实的照片。

如此“真”的湘绣,出道要比另外三个绣种晚得多。《中国染织史》中指出:“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未年,最为晚出。”比起其他三大名绣动辄千年的底蕴,湘绣的历史确实略微单薄了些。

然而,当一大批绣品在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之后,湘绣的老幺地位瞬间改写。

《湖湘刺绣》中说:“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

马王堆 / 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摇身一变,湘绣也是2000岁的老江湖了。

但这老江湖的地位似乎没有那么顺理成章。毕竟楚绣和今天的湘绣对照一番,简直看不出一点血脉相承的痕迹。究竟是因为什么,让湘绣由浪漫而奇幻的湘楚之风转变成了如今的相片写实风?

好奇吗,好奇的话今天就来聊聊湘绣家族史的故事。

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

楚人和苗族同源而异支。尧舜禹时期,苗蛮、荆蛮、南蛮三苗集团与大禹对战失败后,离开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间的平原,开始向西南山区迁徙,在湖北、湖南一带定居。其中一部分人较早地接触了华夏文化,成为了楚人,而另一部分避处山林,变为苗族。

楚人与苗族虽分隔两地,血脉却凭着爱美之心而相联。杨鹊国在《苗族服饰与楚国服饰比较研究》中就说到了楚人和苗人的审美,像得呀,无论服装的形制质地、制作方法还是纹饰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呼应。

不聊多的,单讲刺绣,飞扬流动的纹饰与巧妙繁复的针法,都能看出苗绣与楚绣是一对关系亲密的姑侄。

楚绣的龙凤造型常与花草自然地融合为一。凤鸟花卉绣中,凤鸟一身三个头,脖子上一个,两边的翅膀上嫁接着两个,似乎在呼应相盼。冠羽和身子则是同花瓣、藤蔓的式样复合共生,奇幻而浪漫。这种“万物合一”的复合图样在楚绣中尤为典型。

龙凤虎纹绣罗

而苗绣的纹饰之中,嫁接打散的装饰手法也不在少数。苗绣的一些蝶纹图案,就是将蝴蝶的身、头、翅膀与鸟、花、草、果实等物象进行解构,打散,重组,通过不同形体之间的契合产生的新物象,与楚绣可不是异曲同工嘛。

蝴蝶妈妈纹样绣片

这样的“撞图”“撞结构”的例子可不少。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丝带子,上面织就的彩色几何花纹,对照起苗族刺绣中的纹样,类似或相同的有几十种。

而针法上也能看出两者传承一脉。将8根或12根丝线纳成“辫子”,再在底部上回旋成花,这是苗族刺绣中特有的辫绣,而这种绣法却在战国楚墓中的辫绣,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单针辫子股十分雷同。

苗绣中还有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绣纹效果似一根锁链的锁绣,也是与湖北省马山一号楚墓刺绣针法中的锁绣如出一辙。

苗绣作为苗族人穿在身上的史诗,展示出世俗生活与自然生命的古怪浪漫幻想几乎是楚人的翻版。这么一看,两者的亲戚关系几乎是确凿无疑的了。

“楚之有黔中,是袭上古之旧也”,在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六年,该地设立了黔中郡,汉割黔中为武陵郡,设立了临沅县,一直到宋乾德元年,改名为桃源县。可见,桃源文化承袭于楚国。

身为亲闺女的桃源刺绣,气质酷肖楚绣。

楚人不愿意服从周朝对于服装礼制的规定,一直将自己的极繁主义审美贯彻到底,好五色彩衣,配饰华丽,从屈原辞中“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可见一斑。

而被称为“彩绣”的桃源刺绣诸色齐备,色彩丰富。一方面它大胆地用大面积的冷暖对比色块,如红和青绿、橙和紫,通过差异极大的视觉撞击效果,任谁看了第一印象都是强烈、欢快、华丽。另一方面,又常用红配橙,橙配黄,黄配绿等邻近色,把主体图案之外的画面调和得圆转温丽。

继承下来的有或夸诞或清丽的用色,也有天真奇幻的主题图腾。

楚国好巫风。《吕氏春秋·异宝》中说,楚人信鬼,在楚人立国的八百多年内,“重巫鬼”的风俗一直在民间流行着,到了秦汉之后,大畅巫风,鬼道愈炽,这样的影响也遗留到了古时的桃源。

对于鬼神的信仰源于疾病灾难的不可预知,于是辟邪成了刺绣中的重要主题。桃源刺绣中就有一类“设防”题材,将独特怪诞的辟邪兽夸张变形,用以镇邪避灾,同时绣上祥瑞的动植物纹样,达到祈福的意图。

当然,最祥瑞的精兽当属凤鸟。楚人尊凤,凤鸟一直被楚人尊为祖先,作为氏族的图腾敬拜。马山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绣、舞凤舞龙纹绣、三首凤鸟纹绣和衔花凤鸟纹绣等绣品,其中的凤鸟形象,或飞翔或奔跑,或践蛇起舞,或与龙相嘻,或与虎相对,无一不展示凤鸟在楚绣的主人公地位。

无凤不成绣,频繁地绣制不死鸟的形象是楚人心底对于灵魂永生的热切期盼,而这种心情浓缩成浪漫的写意图案,保留在了桃源刺绣里。在桃源刺绣的服饰和装饰品中,“凤斗龙虎”“人首鸟身”“龙风呈样”等纹样不胜枚举,构图更是如楚绣的复合图样,在似与不似之间,奇异却也极具情态。

所以,如果要找寻楚绣的2.0版本,记得认准桃源刺绣。

湘绣,看着像别人家的孩子,实际上它还真是别人家的孩子。

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湘绣,脱胎于苏绣。这两者的连接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一个叫胡莲仙的女子。

小时候在苏州吴县生活多年的胡莲仙,很早就习得了苏绣的技法,也擅画画。二十岁时,她嫁给了湖南人,并随着丈夫定居在了长沙。可不幸的是,她的丈夫早逝,为了抚养子女,胡莲仙于是重拾绣工,以刺绣来贴补家用。

因她总是上门推荐刺绣,慢慢的便摸索出了湖南人的喜好,把苏绣的绣法和取材很好地本土化,绣品越卖越好,成为当地知名的绣娘。并在手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抓住机遇,开办了湘绣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吴彩霞绣庄。

湘绣进入商业作坊的阶段,绣娘们为了提高技艺养家糊口,常常会四处交流学习。绣工极佳的胡莲仙遇到前来学绣的贫困妇女,往往不吝赐教,也与前来讨要纹稿的魏氏切磋成了朋友。

开放必然是利于发展的。绣娘们看这个绣种的纹样好,吸收了,那个绣种的针法也好,学了,慢慢融会贯通,湘绣就试出了自己的风格。

像湘绣的掺针法与鬅(péng)毛针法,就是极具个性的标签。

掺针法又叫乱插针,是用长线条形成有规律的参差排列,使得色彩变化得自然柔和,这套针法是胡莲仙在苏绣套针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而鬅毛针法又是掺针的进化版本,绣狮虎皮毛,变换施针,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入肉,一端又如真毛一般绷起,让动物绣像逼真生动,极具动态感。

针法的水平高了,绣线也不能拉垮。早期湘绣用的绣线是杭州或松江一带生产的绒线,价格昂贵,不得不改用湖北一带未经绞合的原线。规格不统一好解决,绣工们用指甲就能将线劈成八股、十六股甚至三十二股细丝。

而绣线丝质差、易蓬发,经过了胡莲仙与魏氏发明的“荚仁溶液蒸发,再用竹纸揩拭”方法,也变得不易起毛,光亮莹润。

这么看,湘绣似乎已经趋近了完美,然而遗憾的是,胡莲仙虽会画画,但却没有跳脱出传统的式样,直到画师杨世焯以画入稿,将中式意境画转变为绣稿,湘绣才更上了一层楼,成为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四大名绣之一。

讲到现在,湘绣的来路也算比较清晰了。今天的湘绣为什么写实感更强,主要是它确实是半路出家,严格来说,并不算是楚绣的后代,反而是苏绣滋养了它的成长。而楚绣的浪漫奇诞基因,更多的还是留存在了苗绣与桃源刺绣之中。

但来到湖南就是湖南一家人,无论是否传承于楚绣,都是令湖南伢子们自豪的湘绣。

— END —


本文由微光物种原创。更多内容可在公众号“微光物种”上阅读。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