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清河郡是现代河北省东南部的清河县境内大部分区域。清河郡是中国秦朝后期建置的行政区,其管辖范围经过多次迁徙调动,最初为青阳县,也就是现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东高庄区域。
清河郡在汉朝汉元帝之后辖境多次变化,曾管辖过现今河北省的清河县、故城县、枣强县、临西县、南宫市、威县、山东临清等多处地域。
清河郡在古代时属于人口大区,多出名门望族,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清河崔氏和清河张氏,两家均是春秋战国时期名臣之后。
消失的贝州与撤销的恩县,如今都去哪了?
历史上的贝州位于今河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大致包括今天的清河、武城、故城、夏津、高唐、临清、临西等地。
贝州的前身在秦汉时期为清河郡,位于今天的河北清河县以及山东临清市西北附近。西汉时期,清河郡郡治位于清阳县(今山东临清市西北,河北清河东南)。
贝州城址
东汉时,清河郡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东汉末年,清河国改为甘陵国,随后又改为郡。魏晋时期又改回清河郡,治所不变。到了北周时期,清河郡改为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附近。这便是贝州建州之始。
东汉时期的清河国
隋唐时期,贝州曾一度改回清河郡,后又恢复贝州,治所仍位于今河北清河县(唐时隶属河北道)。到了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涿县人王则在贝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宋廷改贝州为恩州,意为施恩于贝州百姓。北宋时,恩州属河北东路辖地。
唐代贝州
金天会十二年(1134),恩州治所从清河县迁到历亭县,隶属大名府路(隋开皇年间,析贝丘武城旧地重置武城,又析武城置历亭),即今天的山东武城县武城镇。到了元代,恩州降为不领县的散州,治所历亭县也随之撤销,先后隶属东平路和高唐州。
北宋贝州改为恩州
恩州即相当于历亭县。明洪武二年(1369),恩州又被降为恩县,属东昌府辖地,治所仍位于今山东武城县。后来因洪水灾害,恩县治所迁至许官店,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平原县恩城镇。
金代恩州迁治历亭县
清朝时期,恩县仍属东昌府(今山东聊城)管辖。北洋政府时期,恩县先后属济西道、东临道辖地。后来民国政府废道设省,恩县属山东省。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恩县先后属冀鲁豫行署第二专区和冀南解放区。1949年8月,衡水专区设立,恩县归属河北衡水专区。
明代恩州降为恩县
建国后,1952年11月7日,衡水专区奉华北行政委员会之命撤销,其辖区之夏津、恩县、武城3县划归山东德州专区。至1956年1月,德州专区撤销,恩县又归属聊城专区。
1952年德州专区
当年3月,恩县建制就被撤销,将恩县西部的滕庄、旧城两区及刘王庄区的大部分并入武城县,将其东部的恩城、王杲铺、吕庄、四女寺等4区26乡划归平原县,将苏留庄区及左王庄区(部分)计97个村划归夏津县,其县域被平原、武城和夏津瓜分。1961年,德州专区恢复,原恩县地(三县)再次属德州管辖。
恩县撤销后1960年的聊城专区
1964年12月,山东与河北以卫运河划定省界,此举导致武城县丧失了运河以西的大部分县域(饶阳店、武官寨、祖阳庄 3 个公社和甲马营公社的 14 个自然村,共 244 个自然村划归河北故城县)。
1964年河北、山东划定省界
为了弥补武城县境,又将原恩县大部分乡镇划归武城县(平原县四女寺、张官寺、郝王庄、董王庄、大屯 5 个公社),从而形成了现今武城、夏津和平原的县境。
总之,历史上的贝州最早为清河郡,至北周时期设置贝州。北宋时期,贝州改为恩州,贝州之名不复存在(至今为清河县)。到了金代,贝州治所从延续了数百年的清河县迁出,贝州彻底消失。
今德州地图
而恩州迁至历亭则成为了恩县的滥觞。元明清时期,恩州逐渐降级,最终降为恩县。民国至建国初期,恩县大部分时间归山东管辖,期间曾短暂归属河北三年。建国后,恩县被撤销,原县域分属平原、武城以及夏津三县。恩县就此不复存在。
(敬请关注头条号,分享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