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寝殿名称有:乾清宫和养心殿。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始移居养心殿)。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养心殿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该殿清雍正时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
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
乾清宫,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
养心殿——八朝天子寝宫,皇朝权力中枢
引言
乾隆帝于养心殿题词:“西师归振旅,东陆舒由庚,执徐奉执规,持躬凛持盈,三白乵宿岁,万机蕑新正,闲中足养心,而予有所怦,怀安岂良图,无逸斯元亨,自强历不息,善长时偕行。”
养心殿自雍正后成为了中国的权利高度集中和政治决策中心,它在整个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中微不足道,但它却是紫禁城里最重要最玄奥的宫殿之一。
养心殿不是单独的一座殿而是一系列建筑群,它坐落于紫禁城内廷的西方,在西六宮的南面,乾清宫的西面。从乾清宫出来往西走,出了月华门就是西一长街,遵义门(膳房门)是月华门斜对面的一琉璃随墙门。遵义门内就修建了养心殿。养心殿建筑群是横贯东西的狭长的院子,东西走向有80米宽,南北走向63米长,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养心殿冬暖阁
养心殿建立最初只是隶属于宫廷造办处的一座作坊,造办处是只为皇宫制造御用品的地方。清朝的宫廷造办处于康熙初年成立,是由内务府直接统制的,是只为宫廷内御用品制造掌控的机构,最初将造办处工作地点设立于养心殿中,后来迁移到了慈宁宫的茶饭放,所以在惯例上称为养心殿造办处。全国各地的良工巧匠几乎都被聚集在造办处,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就增设匠作多达61种,故内外称“造办处六十一行”。造办处的匠人们在器物的制造类型、制作工艺、所用材质、设计造型、观赏纹饰等皆是同行同业的巅峰之作,将皇家的礼仪、皇室审美等爱好、需求都淋漓尽致的在器物上表现出来,养心殿造办处是当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最高荣耀殿堂。
养心殿平面图
自入清之后,据《国朝宫史》载:养心殿是“皇上宵吁寝兴之所也。于处理政事、召对、引见,皆同乾清宫。”如此说来,养心殿在清朝之前就是明朝的权利中心。明嘉靖十六年(1537)六月建成了养心殿,于是它就成为了嘉靖之后的所有明朝的皇帝,生活起居和处理政事的偏殿之一,明皇帝有事没事就会到养心殿偷闲。然而在皇帝吃饭的御膳房和居住的乾清宫之间的的宫殿就是养心殿,所以皇帝有时甚至直接在养心殿吃饭。一直到了天启年间,宦官当政,大太监魏忠贤掌控朝廷,为了方便自己起居并距离上朝的前朝距离更短,他便将办公的地方设立在养心殿。
两宫垂帘剧照
顺治皇帝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任皇帝,就经常在养心殿寝居,甚至在这里回归了天国。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重归天,四皇子胤禎顺利继承皇位,在国家丧仪期间,胤禎就将养心殿作为思念并为康熙服丧的简陋住所。国家礼仪规定,继位的皇帝需要在倚庐身穿丧服住满二十七天,为驾崩的皇帝服丧期满后,才能够褪下丧服,就正式的迁入乾清宫。
雍正剧照
但雍正皇帝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下诏通知内务府总管诸大臣,为皇考服丧二十七日后,朕就应该立即迁居就住乾清宫,然而父皇在世时在乾清宫就住六十余年,留有诸多痕迹,朕即将入住其中,实在难以忍受心中思念之情。朕想要将寝宫安置在月华门外养心殿,下令将殿内稍微修缮,一定要简朴。朕居住在养心殿身穿孝服守孝已有二十七日,已经尽到做儿子的本分。丧礼礼毕后,雍正皇帝从此就以养心殿为寝殿中心,行驶了长达十三年的帝王权力。自雍正皇帝起到末帝溥仪,清朝前前后后共计八位皇帝以养心殿为中心居住。甚至养心殿中有三位皇帝与世长辞。
坤宁宫内景
雍正以养心殿为寝殿是为什么呢?在之前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是他以中国的古代的丧礼为准,那么他为先皇守孝的地方就必定简洁朴素。二是因为较为长寿康熙皇帝在乾清宫60余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他怕入住后于心不忍,用我们现在一个成语来解释就是睹物思人。
朝廷内外对雍正这反常规的行为做法,抛开他自己的声明,在朝廷内外还有另类的传言:在当时诸多的皇子中,关于雍正皇帝即位,是他密谋夺位而来的,此类种种传言早就沸反盈天了,由此可见,雍正还有许多潜伏的政敌,基于自身的安全,他放弃了入住安全较差的乾清宫,从而选择了建筑格局更周到更完善的养心殿。
故宫城楼
然后从养心殿的所在的位置来说,在时空上是非常方便的。养心殿不仅位于西六宫最南面,而且同乾清宫仅一墙之隔,它又正处于前朝后后宫的正中间,并且同当时的内阁距离很近,因此养心殿于掌控处理朝政和方便生活起居而言,皆一个较为理想的地方。养心殿从布局和位置都要比乾清宫来的紧凑、方便、安全。甚至连办事效率都大大提高了,从此以后,雍正就此开始了他的亲政十三年的帝王时光。
故宫
自从雍正皇帝搬进养心殿后,就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将乾清宫设置成君臣对政、佳节庆宴、朝会听政和实施隐秘建储制度的地方了。他创设军机处后,也就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每天都在乾清门的御门举行朝政,就此更改为五六天或者不定时的在乾清宫召开。自此以后,养心殿就成为了后世清朝的最首要的紧急机密中心,成为清王朝的皇权集中中枢。
康熙皇帝
皇帝为了国家外交,有时会将接待地点设置在养心殿,以表示对外国使臣的重视。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时,罗马教皇使臣嘉乐访清,康熙皇帝就在养心殿召见了他,并且亲手接收嘉乐所献的教皇表章,高兴的康熙同时赐予嘉乐许多珍贵的衣物用具等。后来乾隆皇帝继续采用,后任皇帝也都纷纷效仿。
紫禁城
年久失修的养心殿是在清嘉庆七年(1802年)又重新修葺的,才有了如今的养心殿。养心殿明间设置了皇帝宝座和皇帝批改奏章的御案,正上方悬挂有雍正皇帝御书“中正仁和”匾。御座后面还设置有藏书架,收藏有历任皇帝的“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门提供给新皇帝揽阅。然后正殿明间御座后面的屏风两边,各设置有挂帘小门一个,门上又各自题书有“恬澈”、“安敦”二字,穿过此门经过短廊,直达皇帝的寝殿。慈安、慈禧太后在东暖阁“垂帘听政”,将西暖阁分作数间隔室、静室,分别设置为“勤政亲贤”、三希堂、无倦斋、长春书屋、小佛堂、梅坞等房间。
故宫红墙
1912年2月12日,是封建王朝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于养心殿召开了清廷的最后一次朝见礼仪,自此以后清王朝名存实亡,过了12年,溥仪被当时的政府责令在3小时内搬离紫禁城,胆战心惊的他连一些贴身物品都顾不上收拾打包带走就匆匆忙忙的逃出宫,然而在十几个小时前,他还在养心殿的龙床上安安心心的做着美梦。他这次的匆忙逃离,为养心殿与清代皇帝联系画上了诀别句号,在这个紫禁城里最高的最机密的权利中心,再也看不到王权更迭,就此在高高的红墙深处沉寂了。
养心殿内景
结语再高的权利,在养心殿中也避免不了在历史中湮灭,清王朝的湮灭是历史的必然,不仅是盲目自大的闭关锁国的错误,更是历代皇帝在权利中的迷失的错,导致清廷落后挨打而无力反抗,所以大国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世界,面向全世界,汲取世界的养分。
参考文献
《国朝宫史》
《清世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