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经过了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陕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5个省区市。各个时代所有的长城资源分布在了我国404个县,长度超过了2万公里。
长城是我国修建时间最长,也是最大的古代防御工事。
清康熙时期,虽然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修建长城,但是一些地方一直都有在自己修建长城,可以说春秋战国开始到清代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长城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修建。
内长城与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
长城自战国以来都有修建,例如赵长城、燕长城、齐长城等等。秦统一后在此基础上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秦长城。现在我们所说的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主要是指大规模修建于明代的长城。
从地图上看长城的分布,会发现从北京至山西一段,包含了南北两条路线,如下图。线路从北京北部分叉,北线经张家口、大同,至偏关,这一段称为外长城(蓝线段);南线呈Y字形走向,经易县、涞源,至晋冀交界处的牛帮口,转头一路向南,这一段便是内长城(红线段)了。另有从牛帮口至偏关与外长城汇合一段,称为二道长城(绿线段)。
一、内长城
内长城沿军都山(太行余脉,位于北京昌平)、太行山修建,起点是北京城正北的响水湖关口,终点位于山西长治市的黎城县。像我们熟知的居庸关,实际上位于内长城上。
内长城自北京至牛帮口一段,沿线设有居庸关(北京昌平)、紫荆关(河北易县)、倒马关(河北唐县),称为内三关。自牛帮口以南,还设有娘子关(山西平定)、马岭关(河北邢台)和东阳关(山西黎城)等主要关口。
在我们的通常意识里,万里长城主要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那为什么要在几近中原的腹地修建内长城呢?
事实上,外敌除了从北方越过外长城,也不乏迂回山西再穿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先例。内长城大规模修建于明嘉靖年间,彼时距“北京保卫战”刚刚过去几十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随后瓦剌首领也先率兵攻打首都北京,才有了兵部尚书于谦领衔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当时瓦剌军队正是攻破紫荆关后兵进北京的。血的教训,历历在目!花大力气修建和加固内长城,作为京畿防卫的最后屏障,也是顺理成章的。
至于内长城关口的选址策略,太行八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是指从华北平原横穿太行山进入山西的八条捷径。看看这几个关口:居庸关近军都陉、紫荆关位于蒲阴陉,娘子关位于井陉,东阳关近滏口陉,意图一目了然,均扼守着咽喉要道!
二、娘子关
(百度百科,娘子关)因关城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李渊的第三女,李世民的同母姐妹)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然而“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代元好问的诗句“娘子关头更奇崛”,这时距平阳公主守关,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
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关城在山坡之上,南门为景区主入口。但见危楼高耸,巍然矗立。
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
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
关城东南侧长城依山蜿蜒,对游人开放的一段约有两三百米。
站在城墙上俯瞰大地,依山傍水,凸显井陉之咽喉要道,易守难攻。
关城内有很多当地人家,更显古朴自然之感,与人造景区完全不同。
关城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娘子关”。景区不大,一两个小时的游览时间。
三、娘子关的防御方向
说到娘子关的防御功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唐代平阳公主的驻守,拱卫都城长安;至元明清,政治优势地带从以西变成了以东的华北平原,防御方向完全相反。那么哪一方向更易防守?长城建在以东一侧一定是合理的吗?
娘子关最初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中山国国都位于今河北平山县。换句话说,面西背东,防御山西方向。而山西一侧多悬崖断壁,沟窄水深,易守难攻。
到了唐代,都城在长安,防御变成了面东背西。如果这时修建长城,选址在山西一侧显然更为合理。不过在那个大一统时代,虽然是晋冀通道上的重要关隘,但其防御作用相对弱了很多。
就地势而言,河北一侧多为缓坡,客观上易攻难守。抗战时期的娘子关战役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1937年10月,日军急于从平型关侵入山西占领太原,受到八路军阻击而失败。后来转为沿正太铁路线西进,意图经娘子关进犯太原。当时中国军队数万兵力在娘子关设防以阻敌西进,但最终不敌,随后太原失陷。
至元明清,都城位于北京(元代称大都),东侧重新成为政治优势地带,因此“娘子关、山海关,拱卫着华北大平原…”。明代沿太行山东侧修建内长城,更易攻击自山西方向进入狭长谷地的敌军,并易于接纳来自河北方向的兵力部署和增援。试想如果建在山西一侧,背倚太行,有敌入侵,连援兵都调不过来,与背水一战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