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醋是一种混合物,不是纯净物,因为食醋中除了醋酸以外,还含有水、脂类、糖类、添加剂等多种物质。食醋是用各种粮食发酵后产生的酸味做成的调味剂,主要以大米或者高梁为原材料。
纯净物指的是由一种单质或者化合物组成的物质,能够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并且有专门的化学符号。
纯净物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如固定的沸点、熔点等。
来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为纯净物,主要看的是物质的组成成分是否单一,结构是否固定。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调查化学~解析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调查化学~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 煤气燃烧 B. 水果榨汁 C. 食物腐败 D. 燃放焰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A、煤气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果榨汁只是将水果中的汁液提取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食物腐败不能再吃,已经变质,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放焰火是物质的燃烧,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纸张燃烧 B. 海水晒盐 C. 铁丝弯曲 D. 玻璃破碎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丝弯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玻璃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蒸发结晶
B.检查气密性
C.滴管用后不清洗
D.塞紧橡皮塞
【答案】D
【解析】
【详解】A、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防止液体飞溅,操作正确,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若看到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玻璃管中能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滴瓶中的滴管是专用的,不用洗涤,操作正确,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塞胶塞时不能将试管放到桌面上,容易导致试管破碎,操作不正确,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故选A。
5. 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原子的
A. 中子数 B. 电子层数 C.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D. 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故选D。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读取液体体积
C. 取用粉末药品
D. 点燃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试管里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不符合题意;
B、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一氧化氮可采用的方法是
A. 排水集气法 B. 向上排空气法
C. 向下排空气法 D.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集气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氧化氮,虽然密度比空气略大,但由于极易与氧气反应且是大气污染物,不宜用排空气法进行收集;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
故选A。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在体积上比原子大 D.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
C、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分子体积比有的原子体积大,有的原子体积比有的分子体积大,故C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从结构上来说,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9. 实验室制氧气有以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撤去酒精灯②将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置于水槽中④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⑤给装入药品的试管加热⑥收集气体⑦撤出伸入水中的导气管⑧装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A. ④⑧②③⑤⑥⑦① B. ⑧④②③⑤⑥⑦①
C. ④⑧②③⑤⑥①⑦ D. ④⑧②⑤⑥③⑦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为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装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正确的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将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置于水槽中、给装入药品的试管加热、收集气体、撤出伸入水中的导气管、撤去酒精灯,故正确的顺序为④⑧②③⑤⑥⑦①。
故选A。
10. 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145
B. 核外电子数为94
C. 质子数为94
D. 核电荷数为239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为94,故质子数为94,质子数 中子数=239,故中子数=239-94=145,A正确。
B、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为94,故核外电子数94,B正确。
C、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为94,故质子数94,C正确。
D、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为94,故核电荷数94,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空气的成分以氧气和氮气为主 B.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
C. 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21%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不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中主要含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不符合题意;
C、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质量,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不高,约占空气体积的0.03%,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在氧气中燃烧时,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粉末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氧气 食醋 B. 冰水混合物 大理石
C. 碘盐 红磷 D. 五氧化二磷 澄清石灰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食醋是由醋酸、水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碘盐由氯化钠、碘酸钾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红磷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D、五氧化二磷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由氢氧化钙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用分子的观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B. 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 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说明分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D. 在阳光下晾晒衣服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符合题意;
B、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C、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分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D、在阳光下晾晒衣服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二氧化锰 B. 高锰酸钾 C. 过氧化氢 D. 液态空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态空气含有氧气分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 要除去密闭容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为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可以选用的是
A. 铁丝 B. 红磷 C. 木炭 D. 硫磺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生成物为固体,消耗了氧气,可除去氧气,符合题意;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虽然除去了氧气,但是引入了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虽然除去了氧气,但是引入了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下列反应既不是分解反应,又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A、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一变多”的特征,既不是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8. 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是( )
A. 用作灯泡的填充气 B. 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C. 用作粮食的保护气 D. 用作制氮肥的原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氮气无毒,化学性质不活泼。
【详解】A、氮气无毒,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故A正确;
B、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作作火箭的助燃剂,故B不正确;
C、氮气无毒,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的保护气,故C正确;
D、氮气可以用作工业制氮肥,可以用作制氮肥的原料,故D正确。故选B。
【点睛】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19. 下列项目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范围的是( )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氮 C. 二氧化碳 D. PM2.5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都是空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有害,列入空气污染指数中,虽然二氧化碳可导致温室效应,但不列入污染指数。故选C。
【点睛】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 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而缓慢氧化不会放热
C. 称量10.0g氯化钠固体时,应先在托盘天平左盘放好药品,然后在右盘放10g砝码
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不同时发生化学变化,故A说法正确;
B、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甚至不溶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缓慢氧化也会放出热量,故B说法错误;
C、称量一定质量药品的方法:先将砝码和游码放好,再向左盘放药品,故称量10.0g氯化钠固体时,应该先再右盘放好对应质量的砝码,然后在左盘反复药品,直至天平平衡即可,故C说法错误;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30分)
21. 完成下列填空:指出下列物质属于哪些类别(用序号填写)。
①氧气 ②氯化钠 ③食醋 ④水 ⑤盐水 ⑥氯酸钾 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产物 ⑧二氧化碳 ⑨加碘盐。
(1)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
(2)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
【答案】(1)③⑤⑦⑨
(2)①②④⑥⑧
【解析】
【小问1详解】
③食醋是由醋酸和水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⑤盐水由盐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产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混合物;⑨加碘盐由碘酸钾和氯化钠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填:③⑤⑦⑨;
【小问2详解】
①氧气;②氯化钠;④水;⑥氯酸钾;⑧二氧化碳均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填:①②④⑥⑧。
2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1L一氧化碳约重1.25g,密度跟空气接近。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里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察觉到煤气泄漏,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从而用于工业冶炼钢铁。
(1)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①_______;②_______。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_______;②_______。
(3)一氧化碳的用途:①_______;②_______。
【答案】(1) ①.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②. 密度与空气接近
(2) ①. 可燃性 ②. 还原性
(3) ①. 作燃料 ②. 冶炼钢铁
【解析】
【小问1详解】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气体、密度跟空气接近;
【小问2详解】
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和还原性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小问3详解】
由资料可知,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冶炼钢铁,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23.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
(3)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_______。
(4)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
【答案】
【解析】
三、实验题(10分)
24. 根据制取氧气的实验,请结合下图回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较干燥的氧气选择_______装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若选用装置B和装置E制取并收集氧气,想收集到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在_______时开始收集;
(3)按图F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的底部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1) ①. A ②. C
(2)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3)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解析】
【小问1详解】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故收集装置可选C;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若选用装置B和装置E制取并收集氧气,想收集到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在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小问3详解】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的底部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