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垃圾的那个簸箕叫畚箕。畚箕是用木、竹、铁片做成的一种铲状盘,通常有一短把,用以收运从地板上扫除的垃圾,撮垃圾、粮食等,一般也用作农用工具,在农村比较常见。
畚箕在古代的时候是用荆条、或草绳、或篾竹等编成的筐类盛器,即畚箕,《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
畚箕是一般家庭都要用的卫生用具,在以前的时候有铁皮、木板等制作,而现在多为塑料制品。
畚箕是日常家庭用具,其特点是包括一手提杆,呈倒 Y 形的叉体,其后段为平顺,握柄,前段呈两叉臂,一盒状畚箕体,前端口成楔形。
簸箕的不同叫法
在汉语中,同一个事物往往有很多个名称。这里以簸箕为例。
簸箕,读作bò ji,有三个含义。一是装垃圾的铲状器具,二是用藤条或竹蔑编制的用来扬去米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本文中的簸箕指第一种,就是清理垃圾的工具。
畚箕,读作běn jī,意为用竹、木或薄铁皮等做的撮东西的器具。
撮箕,读作cuō jī,意为撮垃圾用的簸箕。
撮子,读作cuō zi,就是撮箕,扫地时收取垃圾的工具。属于东北方言。
箢箕,读作yuān jī,方言词,指竹蔑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
箢篼,读作yuān dōu,方言词,即箢箕。
灰撮,读作huī cuō,即撮箕。
畚斗,读作běn dǒu,即撮箕。
灰斗,畚斗的别名。
扒箕(或叫扒灰箕),读作bā jī,方言,即撮箕。这是我们这里的方言,是不是很有意思?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叫法,不一而足。据统计,有数十种之多。这足以说明汉语的词汇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