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牛姓宋的男孩名字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属牛姓宋的男孩名字推荐
——宋文轩
文轩二字给人一种儒雅之气,用于男孩取名能起到一个很好地引导作用,从小培养他的文学气质,饱读诗书。文:指文学出众,文采飞扬,写出来的文章令人赞不绝口。轩:“车”字部首是牛的宜用字而轩在原有的内涵上增加了气度,显得风度翩翩、性情稳重,很适合宋姓取名。
——宋兆寒
有这样一句俗话说雪兆丰年,而这其中的兆有着预兆的意思,表示有长远的愿望,寓意男孩的人生充满好运,寒表示男孩性格高冷一个清冷潇洒之人,不愿跟随大流,有自己的独特性格,这个名字给人一种尊贵高冷之感,很适合宋姓取名,而且寒字带有“宀”是生肖牛的宜用部首可以给男孩起到保护作用。
——宋舒阳
舒:带有生肖牛的宜用“人”字部首。提取了成语“展眼舒眉”指媚眼术展开了,形容称心遂意的样子,另外舒蕴涵有舍有得、安康顺遂之意。阳:采取了《宋史·乐志》中“三阳交泰”的吉亨之象与宋姓非常搭配,舒阳二字寓意男孩积极乐观、平安喜乐,与宋字结合给人留下豁然大度之感。
——宋佳鹏
佳鹏二字取自《送陆先生赴春闱》中“一去鹏程应九万,始知佳梦合金精”,将其给宋姓男孩取名极其有文化涵养与宋字非常契合。而其中佳:字有着美好吉祥之意,鹏:传说最大的鸟,由鲲幻化而来的神鸟有着祥瑞的象征,而且鹏属于牛的宜用字。
二、属牛姓宋的男孩名字单字推荐
——宋禹
男孩取名禹字有着君王之意,容易让人联想到大禹治水,传说是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王,有着王者之气。禹字跟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牛与水形成一个相辅的作用,宋搭配着禹音律为去声和上声,给人读起来朗朗爽口好听。
——宋壮
壮:表示强壮有力、壮胆、强盛等意思,而为男孩名字中带有壮字也是常见的名字之一,而在牛年用字壮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壮寓意着男孩身强体壮,健康的意思。壮也常形容牛,宋搭配着壮能起到综合作用让男孩不仅文雅且不失男子气概、勇敢、有担当。
——宋修
修:有着装饰、修复、恢复完美之意,指对于技能的学习培养的意思。而在古代修用于知识与道德的传授,所以采用修字为男孩取名能彰显男孩的文雅君子气质。宋修搭配字音文静素雅,悦耳动听,且修字带有“亻”牛的宜用部首。
——宋鸿
鸿:指大雁、鸿毛、宏图等意思,取自诗词《北风》中“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有着祥和之气、岁月静好、泰然自得的意思,用于男孩取名寓意安适如常的美意,及含有生肖牛的宜用字根“鸟”,宋鸿二字给人一种宏图大志之意,可谓是非常吉利。
三、属牛姓宋的男孩名字大全
姓宋男孩名字一个字
1、 宋彬 宋轩 宋乒 宋靖
2、 宋虚 宋行 宋蓝 宋骢
3、 宋影 宋韬 宋盛 宋佑
4、 宋衡 宋芝 宋诗 宋丹
5、 宋琦 宋至 宋时 宋平
6、 宋映 宋志 宋士 宋旲
7、 宋永 宋致 宋示 宋材
8、 宋咏 宋智 宋世 宋棋
9、 宋勇 宋中 宋业 宋妤
10、 宋友 宋忠 宋轼 宋渝
11、 宋桓 宋林 宋书 宋瑜
12、 宋有 宋宣 宋伟 宋与
13、 宋轮 宋州 宋充 宋旭
14、 宋律 宋洲 宋濮 宋宇
15、 宋齐 宋乐 宋卫 宋羽
16、 宋群 宋乾 宋蔚 宋雨
17、 宋略 宋东 宋树 宋超
18、 宋宏 宋纪 宋泓 宋炅
19、 宋马 宋竹 宋魏 宋林
20、 宋迈 宋铸 宋晔 宋峰
21、 宋宸 宋壮 宋文 宋纪
22、 宋昴 宋卓 宋船 宋智
23、 宋茂 宋萱 宋汶 宋岚
24、 宋浩 宋濯 宋航 宋掣
25、 宋玫 宋孜 宋武 宋城
26、 宋阳 宋崊 宋希 宋聪
27、 宋奎 宋淑 宋才 宋烨
28、 宋梅 宋信 宋贤 宋灿
29、 宋和 宋治 宋滕 宋旻
30、 宋望 宋兴 宋芮 宋霆
姓宋男孩名字两个个字
1、 宋安智 宋壮康 宋志建 宋弘元
2、 宋邦至 宋中若 宋致梁 宋峪轩
3、 宋斌芝 宋中诚 宋智振 宋志耀
4、 宋博雨 宋志光 宋乐岩 宋凯星
5、 宋才羽 宋煜明 宋乾广 宋季瑞
6、 宋超宇 宋裕绍 宋东厚 宋冉益
7、 宋辰与 宋有晨 宋纪建 宋鼎元
8、 宋福瑜 宋炎胜 宋竹发 宋冉呈
9、 宋富渝 宋言震 宋铸思 宋锦坤
10、 宋功妤 宋兴康 宋壮达 宋黎昕
11、 宋和佑 宋心友 宋卓江 宋皓睿
12、 宋和艺 宋武言 宋萱斌 宋悦东
13、 宋会烨 宋维翰 宋濯致 宋恩林
14、 宋乐旭 宋思朋 宋孜维 宋志绍
15、 宋鸣行 宋树敬 宋崊会 宋恩琦
16、 宋宁伟 宋时达 宋淑茂 宋棋昊
17、 宋宁霆 宋盛健 宋信义 宋翰博
18、 宋朋韬 宋群松 宋治磊 宋自玉
19、 宋鹏旲 宋庆士 宋兴致 宋厚鹏
20、 宋奇舒 宋谦祥 宋阳新 宋忆胜
21、 宋仁胜 宋启壮 宋森豪 宋裕吉
22、 宋若苒 宋民光 宋泽岩 宋荣茂
23、 宋善棋 宋伦河 宋旭浩 宋圣江
24、 宋绍蒲 宋龙鸣 宋邦栋 宋轩诺
25、 宋盛平 宋亮行 宋仁炎 宋学煊
26、 宋时旻 宋梁翔 宋衡克 宋臻德
27、 宋世纶 宋利心 宋彰群 宋权立
28、 宋松伦 宋克坚 宋旲林 宋亦琦
29、 宋天仑 宋进山 宋全良 宋才苑
30、 宋天林 宋进河 宋顺友 宋亦珅
四、属牛姓宋的男孩名字的技巧
1、根据生肖喜乐字取名
牛年,那么牛年出生的男孩可以选择搭配一些与生肖契合的字词进行取名,这样不仅契合了生肖的命理,又有助与男孩的运势发展。如:牛食草动物那么取名是可以考虑含有“艹”“禾”等等字根都是对于属牛的宝宝都是非常合适的,如:宋苏慕字形结构相似都蕴涵了牛的宜用字根“艹”,整体非常美观且读起来很有韵味给人一种温文尔雅之感。
2、参考楚辞取名
自古有着女诗经、男楚辞的说法,所以父母可能根据楚辞为宋姓男孩取名,楚辞中的韵律较为严格、有阳刚之气,因此从楚辞中取宋姓男孩名字也是很有古风韵味,读起来有着音律之美 ,同时还能彰显父母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这也是为男孩取名的也好方法。
3、根据地名取名
父母可以根据男孩出生的地方取名,或选择一些较为常见的地名进行取名,这样给宋姓男孩起名不仅简单有带有内涵,选用地名一般是根据男孩所出生的地带进行取名的,这样不仅具有特色性还拥有当地的特性,从而与姓氏组合一起也是不错的选择。
4、结合期望进行取名
每个父母在孩子出生时都会在孩子的名字上下功夫、给予自己的期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前程似锦,一帆风顺能成就一番大事,因此父母在为男孩取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期盼为男孩取名,不仅寓意好还能给男孩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激励男孩努力向前。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出来的,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心心复心心
在那交通闭塞的时代,生命行将终结之际的重逢应该不是不期而遇,而是他寻遍千山万水找到她,他想再见到那个女子。
——题记
李商隐:心心复心心[1]
作者:王雷
他与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无可奈何地度过了“失败”的一生:
报国无门,腐烂的晚唐不需要他的热忱与智慧;济民无力,体制与权力已经将他压榨得窒息;无心于派系利益的纷争,却因对政治风候的反应迟钝被迫卷入党争漩涡;将爱情视为黯淡生命中的一抹明艳,爱情却成了生命中最悲情的叹息。
身世是悲剧的,经历是凄凉的,爱情是落寞的,心境是绝望的,李商隐却在其短暂不如意的人生中,创作出了诸多文辞清丽而又意韵幽深的诗篇。
那些在权力场中无限风光的人们如今早已堙没在历史的灰飞烟灭中了,玉谿生却成就了不朽与恒久,成功与失败之间又有什么样清晰的界定呢?
1、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2]
李商隐的族谱在政治地位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若干世之前的先祖是李唐王室的旁枝末叶,家境是早已衰微不堪了,祖辈几代官职不过县令,父辈也只是地方的小官吏,并辗转幕府谋生。
义山幼时跟随父亲漂泊江浙,本来应该是在父亲温暖的怀抱中享受关爱的年龄,父亲却离开了人世。他随母还乡中原,江南成了童年的记忆。
他在《上崔华州书》中自谓:“五岁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回乡后跟随“味醇道正,词古义奥”的堂叔受经习文,练就得文才斐然。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移居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白居易一直非常欣赏李商隐,他懂得李商隐的价值,他甚至希望来世可做李商隐的儿子,李商隐后来得子小名也就唤作“白老”,只可惜“白老”智商平平,才情平平。
令狐楚更是对李商隐的才华赞叹不已,让他和自己的公子令狐绹一起,亲授骈俪章奏之学,予以他经济上的资助,后来又聘请他幕府做巡官。令狐楚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还更像一位父亲一样的角色引导着他的成长。他对令狐楚也甚为感激,他认为令狐楚的教导比功名更有意义。
大和六年(832年)二月,令狐楚任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之入太原幕府。
大和七年(833年)六月,令狐楚调任京职为吏部尚书,李商隐返乡,学道玉阳山。在这里,他和一位娇艳的女子相爱了,这是他付出了全部身心的初恋,相爱却不能长相守,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也留下了持久的伤痛。
这时的他毕竟还是年轻,年轻的好处在于还有幻想,功名排山倒海的诱惑力毕竟还存在着。
开成二年(837年),他又一次上京应试了,这一年,恰巧的是礼部侍郎高锴为主考,令狐绹为左补缺。高锴向令狐绹询问:“八郎之友,谁最善?”令狐绹说了三次“李商隐”,李商隐也籍此金榜终有名。
不幸的是,父亲一般的令狐楚也在这一年病逝。进士及第本来应该成为李商隐命运的转折,为他提供了一个才华可能被施展的平台;然而令狐楚的故去更是他命运的转折:如果令狐楚还在,那么李商隐他后面的尴尬境遇也许可以避免,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也许会有稍许的改观,然而历史已经不能重新书写了。
开成三年(838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聘请李商隐入幕,李商隐答应了。由于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再加上进士及第的文人被时人视为前途无量,王茂元将妾生之女嫁与李商隐。
一个是家族孤寒却被看好的青年才俊,一个虽是地方长官之女但系庶出,这门婚姻李商隐不能算是高攀的。王氏之所以在研究李商隐的生平中那么显眼,除了李商隐为其制作的一些悼亡诗之外,最大的缘由就是因为她使得李商隐在不经意间触犯了党争的禁忌,政治性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李商隐在王氏之前已经经历过一场生死离别的爱情,李商隐虽未能够明媒正娶那位女子,但那位女子在他心目中已经是自己的第一位妻子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3]。王氏应该是长相还可以,年纪较李商隐年轻不少,通情达理,还为他生下了一双儿女,又及早地离开了人世。日久是会生情的,敏感而又善良的李商隐,从来没有抱怨过这段将他的政治前途宣判为死刑的婚姻。
从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是他牵涉到牛李党争的一段时期。当时党争尖锐,旧幕主令狐楚与其公子令狐绹属牛党,皆有恩于李商隐;而李商隐再次入幕的王茂元却被视为是李党的。也就是说,作为令狐门人身份的李商隐又与王氏结为姻亲,他也自然被视为“背恩”、“无行”之徒。
进士及第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方能授予官职,当他去考博学宏词科的时候,本来是已被录取了的,但在吏部报中书省复查时他的名字又被删去了,理由是“此人不堪”。
武宗时代李德裕为相,李党得势,宣宗即位之后,李党屡遭贬谪,牛李党争也随着李党首领李德裕被贬崖州、死于寓所而告终结。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令狐绹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四年(850年),令狐绹任宰相;五年(851年),令狐绹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屡次向他陈情,表白立场,希望得到援引,但令狐綯“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在宣宗大中年间,李商隐在三次离家远游做幕僚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大中元年到二年间(847年—848年)入桂林郑亚幕;大中三年至五年春(849年—851年)入徐州卢弘止幕;大中五年冬到十年(851年—857年)在四川梓州柳仲郢幕府。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去职回归故里。
他沉沦幕僚,他奔波宦海;他真诚永毅,但他无能为力;他满腹的理想才情,换取的是穷愁潦倒的生命哀音;他“笑啼俱不敢,几欲是吞声”[4];他官不挂朝籍,进士释褐,两为俗吏,三入幕府,陈情依人。
最终,或是在858年岁末,抑或是在859年年初,李商隐寂寞地死去,带着他的半世怅惘与一生遗恨。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5],崔珏用他这广为流传和征引的诗句注解了李商隐悲苦而短暂的生命。
不久,859年十二月裘甫反唐,884年黄巢义军被镇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先后长达25年之久。
907年,唐亡,结束了它曾经脆弱的辉煌和经由粉饰的太平。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6]
李商隐的诗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了下层民众贫彻骨的生存现状和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
尤其是现身说法,通过对自己身世境遇的慨叹,深刻地揭示出当时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苦闷和心灵上的悲愤,从而传递出荒凉清冷的晚唐气息。
他在抨击时弊的同时表达出了深广的忧愤,从《杜工部蜀中离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淮阳路》、《汉南书事》等诗歌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杜甫的影子。
其五言古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主题风格方面,直可与杜甫的《北征》相匹比。他展示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
高田长榭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7]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京郊农村是何等的凋敝荒芜,农民生活是何等的凄惨悲苦。敏锐地触及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生疾苦、盗贼横行等社会问题,他还深刻地警示出官逼民反的现状,提出治乱“系人不系天”的进步观点。
他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聩庸弱时,无情辛辣的嘲讽直指帝王。
如《骊山有感》、《马嵬二首》、《华清宫》等直接讽刺批评了唐玄宗;《富平少侯》和《陈后宫》等讽喻唐敬宗的荒嘻无知;《华岳下题西王母庙》谴责了唐武宗的求仙行径:
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随落日行。
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长生。
他痛恨藩镇割据的状态和朝廷对藩镇姑息纵容的态度,他在反对藩镇叛乱时义正词严,与此同时他不遗余力地歌颂平叛英雄。
《随师东》虽为少作,却也显出了作者的不凡气度:“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他在《韩碑》中赞扬了中兴贤相裴度,在《复京》中称赞李晟将军。
他在甘露之变后以饱含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作,展示了各方力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表达了“安危须共主君忧”的愿望。
他还更进一步探析兴亡的缘由,思索治乱之关键,总结出勤俭兴邦、奢逸亡国的历史教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8]
现实是无情的,苦难是沉重的,情感的压抑,理想的落空,脆弱的个体在无助中寻求心灵最佳的避难所,义山向佛便不在意料之外了。他在与佛僧酬唱中讴歌自然之性灵、寄托自己的心绪。
在《别智玄法师》中,他感叹“东西南北皆垂泪”。
《奉寄安国大师兼简子蒙》在“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的背景下,抒发的是“日下徒推鹤,天涯正对萤”的情怀。
《高松》更是别有一番俗人不及之雅致:“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暮秋独游曲江》虽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已经深深地侵染着禅宗的韵味了。
王安石这样高度赞赏地点品他:“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南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义山诗“富于才调,兼极雅丽,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曲尽万变之态。”
张采田曰“隐词诡寄”。
刘熙载评论义山的风格时用了“深情绵邈”四个字。
叶燮认为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冯浩在为李商隐注解时说他“埋没意绪”。
朱长孺指出了义山诗歌内容和用词方面的特色:“纤曲其旨,诞漫其词”。
鲁迅的评价亦颇中肯綮:“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幽居冬暮》是他的临终绝命诗: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倏云暮,颓年寖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自己已是衰暮颓年了,如同羽翼被摧折的鸟儿,再也无法展翅高飞了。幽居在寂寞的郊园,目触的景致是雪和冰,这是一个生命的严冬。
时光疾驰,暮年已至,然而匡正国家仍是平素之心愿。这是与一个帝国休戚相关的冬天与日暮,只可惜了一位卑微知识分子徒劳地哀叹,这该是何等凄冷的感受和寂寞的心情?
3、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在李商隐曾经学道的玉阳山,有两座道观:玉阳观和灵都观。
李商隐住在玉阳观,灵都观里有一位年轻、美丽、聪慧、机敏、坚毅、歌舞兼擅的宋姓女子,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一对璧人很快地相爱了,这是彼此的初恋,他们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真诚与热情,这是无人能够取代的,也是至死不能忘记的。
这位女子的身份原本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公主入道为女贵主,她亦随公主入道成为女冠,也即女道士、真人。
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被视为不伦之恋,它既无视一切习俗礼教,又违背了道教戒律,因而它无论曾经怎样地轰轰烈烈,都将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商隐被逐出道观、赶下玉阳山;宋真人被迫堕掉腹中的胎儿,之后又被遣返回宫去作守陵宫女。
在《镜槛》一诗中,我们看到了这位面如芙蓉、纯如翡翠的女冠,她仪态优雅,精通音律,她的笑容妩媚可人,她的妆扮楚楚动人,然而“五里无因雾,三秋只见河”,这位女子可望不可即,诗人不可遏抑地爱上了她。
《闻歌》表达了诗人的爱慕与相思:“此声断肠非今日”。
《日高》诗云:“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帖死屏风上”,更进一步抒发了他心甘情愿为宋真人做出任何牺牲,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一片》中他终于鼓起勇气表白了:“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岁华流转,光阴易逝,我亲爱的人啊,不要辜负了这绚烂之极的青春,和我一起享受爱情的甜美与幸福吧。
《嫦娥》用“碧海青天夜夜心”来暗示心上人:不要被那陈腐的教义教规锁住了自己梦,不要把自己的真情尘封起来,更不要让世俗伦理道德的羁绊来扼杀我们自由的灵魂。
无题诗中“云浆未饮结成冰”,年轻的李商隐饱尝相思之苦,情感处于饥渴状态。
他们相会了,却来去匆匆。破晓的钟声已经敲响,你不得不返回道观,你一定是倚着墙边的那株梅树,微笑着回味昨晚的幽欢缠绵,又微笑地等待我们再次相聚。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9],我们无法结为人们所认可的“合法”夫妻,我们只有在梦中相见,然而好梦易碎,爱情的路怎么如此地艰难而遥远。《咏云》又是一场欢聚之后的伤感的清晨离别。
再来看看诗人的《碧城三首》。我们抬头见到的是星沉海底的窗外,当云雨飘过银河,我们隔河相望。你如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太阳出来你就要离去,我多么希望你能像珍珠一样,我可以不分昼夜地将你珍藏,挚爱一生永不分离。我在寂寞中回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无限热烈忘情的欢爱,爱情的结晶也随着“检与神方”而失去。
在《圣女祠》中他追问:你何时才能再回到我的怀中?《寄远》一诗向世人宣告了他们爱情的永恒,无论沧海桑田如何巨变,也不能阻止他们彼此间的情深意切。那首名垂千古的无题诗出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将永远相爱,此情永不移。
《重过圣女祠》时已是“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的寂寥凄冷景象了,曾经恋人的身影依然如在眼前。
诗人晚年在长安与宋华阳重逢,他回首过往,又写下了多首无题诗,“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经历过怎样的情感的人才会发出的哀艳与悲伤。无论怎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0]这便是结局了。
李商隐是一位纯粹的诗人,他将他一切情感和精神的世界都寄寓给了诗。
他站在晚唐暗沉的暮色里,他热爱真实温暖的生活,但现实给他的是咀嚼不尽的酸楚与孤寂。
他悲伤着,隐忍着泪水,孤独地行走在人间,他的诗里是零落的梦想,是疼痛的相思,在精致的艺术世界中,他感动着世人。
参考:
1.《全唐诗》卷372孟郊《结爱》,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96页。
2. 《全唐诗》卷540李商隐《夕阳楼》,第6239页。
3. 《全唐诗》卷422元稹《离思》,第4654页。
4. 《全唐诗》卷540李商隐《代越公房妓嘲徐公主》,第6254页。
5.《全唐诗》卷591崔珏《哭李商隐》,第6915页。
6. 《全唐诗》卷581温庭筠《商山早行》,第6796页。
7. 《全唐诗》卷541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第6299页。
8. 《全唐诗》卷539李商隐《咏史》,第6223页。
9.《全唐诗》卷540李商隐《中元作》,第6240页。
10. 《全唐诗》卷539李商隐《锦瑟》,第6194页。
作者:王雷,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老师,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