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作业后能否适度玩手机,如何取得平衡

人气:437 ℃/2023-08-31 19:43:47

简要回答

孩子写完作业之后可以适当的玩手机,不过家长在给孩子玩手机时,也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家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此时家长要适当的给孩子玩手机,孩子通过玩手机能够让自身获得快乐,并且能够释放身心,从而做到劳逸结合。

1、合理的掌握孩子玩手机的度

家长既然决定给孩子玩手机,需要把握一个度,比如周一到周五,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可以玩20分钟的手机。只要没超过这个度,孩子可以适当的玩一会儿会儿。当孩子玩手机一旦不能控制时,要及时的停止给孩子玩手机。

2、时间不要超过两小时

周末选择给孩子玩手机时,可以适当的延长玩手机的时间,但是每天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如果孩子持续性的玩手机超过了半个小时,建议每半个小时以后,就需要让孩子眼睛休息10~20分钟,或者是做眼保健操。

3、及时的了解孩子玩手机时的目的

孩子在玩手机的时候,会有对应的关注点,如果孩子玩的是对学习毫无帮助的游戏,那么在这个时间段,父母就应该跟孩子进行沟通,禁止孩子玩手机。另外孩子在玩手机的时候,家长尽可能的陪伴在身边。

补作业时怎么控制自己玩手机

解决孩子完成作业拖拉、沉迷手机的小妙招

孩子学习状态不好,考试成绩差,完成作业拖沓等现象,内驱力不足是主要因素。孩子缺乏内驱力,对学习、对作业没有完成欲望,又怎么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呢?

我们以父母们最为关注的孩子的学习状态为例,理想中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主动学习,全神贯注地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功课上,这通常是学霸们的标准“姿势”,学霸们之所以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驱力”在其中起到作用。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内驱力主要体现的是孩子的内在动机,当孩子有内在动机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增加,充满着一种对快乐的期待。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让孩子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玩电子游戏,孩子绝对是十二万分的投入,大战几百回合也不会有任何的倦怠,这就是内驱力在起作用,因为孩子从游戏闯关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就感。

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内动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给学生装上一个发动机,让他拥有内动力。我们是“踩油门”,不是“推轮子”。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也有意义,有挑战也有可能,通过兴趣开启、任务驱动、目标激励和价值引领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动力。

5招搞定孩子的内驱力

1、兴趣开启——让学习变得有意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是努力的理由。特别是在学习的起始环节,兴趣是开启内动力的重要因素。

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经常围绕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互动,另一方面要满足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并把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孩子不仅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还能把所学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培养孩子有一个爱好,能够从中体验到成就,能够获得满足。

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喜欢老师、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这些是开启内动力的重要一环。当然,人的兴趣往往是一时的,一般只在学习的启始阶段发挥作用,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兴趣可能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学生不能简单地靠兴趣去学习,还要将学习由兴趣转变成持久的热爱,从有意思转变到有意义,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像探索、掌握和体验成功等等是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即内驱力,如果孩子能把这种内驱力好好用到学习上,自然能够在学习路上一骑绝尘。换言之,孩子如果在学习中体验到的是满满的成就感,那么孩子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反之,如果孩子从学习中体验到的是满满的挫折感,那么孩子在学习上自然就内驱力不足。

2、任务驱动——让学习变得有挑战

青少年为啥呢么迷恋电子游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的设计思路:通过让玩家完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是大脑通过分泌多巴胺和内啡呔对自己的奖励。青少年不是迷恋游戏本身,而是迷恋游戏带来的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

帮助孩子设计有挑战、有可能的学习任务,给予正向的反馈和帮助,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体验成就感,以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的学习挑战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需要被挑战。反过来说,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特别是完成挑战后的成就感,能产生巨大的内在能量,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成就提供物质奖励,学生被挑战后的成就感和巅峰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的反馈,比如孩子在学习上很努力、攻克了一道难题,或是取得了小进步等等,父母适时给予鼓励,这样可以起到支持和强化孩子内在的学习满足感或愉悦感的教育目的。

3、目标激励——让学习伴着梦想飞翔

我们应当帮助孩子给自己画像,也就是描绘心中的可能自我,或者说描绘自己的人生目标,帮助孩子设定可行的目标。

挑战的难度既不能太大,让孩子高不可攀,又不能太容易,让孩子失去挑战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非常重要,也就是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他才会愿意将目标付诸行动。否则,目标只能是空想。

至于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大的学习目标进行拆解,变成模块化的小目标,这些被拆解后的模块化学习目标,能给孩子创造更多突破的可能性,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技能提升的成就感,孩子将更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

4、体验教育——鼓励孩子去经历成功与失败的完整学习过程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与失败都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全是成功体验,也包括很多因错误而失败的尝试,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学习过程。

为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避免孩子因为害怕最后的失败而去回避自己可能不擅长的挑战。以

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为导向,引导孩子把暂时的失败看作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体验成功和失败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磨砺学习韧性的一个成长过程,这有利于帮助孩子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使得孩子在学习上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挫折,都能以平常心对待。显然,这对提升孩子的内驱力是大有益处的。

5、价值引领——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当学生找到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找到了努力学习和成长的理由,这能够产生比兴趣、爱好等更加高远和持久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给学生装上一个发动机,让他拥有内动力。我们是“踩油门”,不是“推轮子”。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也有意义,有挑战也有可能,通过兴趣开启、任务驱动、目标激励和价值引领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动力。罗素说过:“我们在现代教育上的目标是将外部的约束减至最低程度。然而这就需要有内在的自制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唤醒每一个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热情与成长动力,以支持学生成长。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